9月18日,市科协召开实体科技工作者之家(以下简称“实体科技之家”)建设工作座谈会,旨在深入贯彻落实市科协十大精神,总结全市实体科技之家建设成效,分析存在问题,明确工作方向,为持续扩大基层科协组织有效覆盖、提升服务水平奠定坚实基础。市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周子刚出席会议并讲话。各区科协、市科协办公室和市科服中心有关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会议回顾了实体科技之家建设探索和实践过程,总结了工作成效,剖析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各区科协代表对已建成的实体科技之家的日常管理和使用情况作了汇报,并对攻坚难点问题、整合利用资源、推动服务创新等提出了意见建议。会议凝聚共识,明确了实体科技之家建设的下一步工作计划。
建设实体科技之家是全市科协系统近年来重点推动的一项工作。2020年市科协印发《关于建设天津科技工作者之家服务体系的指导意见(试行)》,提出按照“七有标准”(有专门实体场所、有专门服务人员、有相对完备的工作生活服务设施、有科技工作者网上家园登录设备、有物资经费保障渠道、有管理服务制度、有明显标识),支持各区科协建设实体科技之家。通过上下共同努力,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建设规模逐步扩大,持续延伸覆盖范围。目前,全市已建成实体科技之家17家,覆盖11个区,基本形成了“区级引领、多点辐射”的建设格局。从建设时间来看,2022年率先建成6家示范点,包括河北区的钉钉产业园,河东区的天津电气科学研究院和国家电投集团,西青区的大学科技园、赛达企业家服务中心,市农学会的津农精品等,为后续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2023年再添7家,涵盖滨海新区、和平区、南开区、东丽区等多个区域,进一步填补了部分区的建设空白;2024年,建设工作稳步推进,逐步向基层科研院所、企业、园区延伸,服务触角持续下沉。从依托单位类型来看,既有科技场馆、高校科技园,也有龙头企业、专业机构,有效整合了不同领域的资源,建设载体多元化特征明显。
二是组织领导坚强有力,形成协同推进格局。由市科协办公室牵头,成立专项工作小组,印发《关于建设天津科技工作者之家服务体系的指导意见(试行)》《关于推进科技工作者之家建设的通知》等文件,明确建设标准、申报流程、验收要求;各区科协专人负责属地内建设选址、资源协调、材料申报等工作;依托单位积极配合,提供场所、人员支持,主动参与建设规划,形成了“市科协统筹、区科协推动、依托单位落实”的协同推进格局。
三是服务功能逐步完善,工作机制不断健全。实体科技之家严格按照“七有标准”进行谋划和建设。市科协采取项目制支持方式,对验收合格的给予一定的经费补助,用于支持场所维护、资料印制、活动开展等;各区科协积极协调属地财政资源,提供配套资金,部分依托单位自行承担部分运营成本,形成了“市科协补助+区级配套+单位自筹”的多元经费保障渠道。期间,各科技之家均制定了管理服务制度,部分场所还建立意见反馈机制,服务功能更加完善。
四是服务活动丰富多样,品牌效应初步显现。各实体科技之家结合依托单位优势,定期组织学术研讨会、成果分享会等活动。如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科技之家,聚焦汽车领域前沿技术,定期举办专题研讨会,吸引行业内科技工作者积极参与;市农学会依托的天津市农业科技之家,围绕农业科技创新开展技术培训、专家讲座,助力农业科技工作者提升专业能力。部分实体科技之家联合属地科普基地、中小学校,开展科普进社区、进学校活动。如滨海新区(科技馆)科技之家,利用科技馆的展教资源,组织科技工作者担任科普志愿者,为青少年开展科学实验指导、科普讲座。针对科技工作者在成果转化、法律援助等方面的需求,部分实体科技之家搭建对接平台。如河北区天津益建律师事务所科技之家,为科技工作者提供免费法律咨询服务,解答知识产权保护、合同纠纷等问题。通过开展多样活动与专业服务,着力提升服务水平,打造有温度、可信赖的科技工作者之家。
下一步,市科协将按照“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功能引领、共建共享”的原则和思路,继续推进实体科技之家建设,不断优化服务功能、健全运营机制,建立广泛联系,及时帮助解决科技工作者急难愁盼问题,让广大科技工作者真正感受到“家”的温暖、“家”的服务,为建设科技强调汇聚更多力量。
(办公室 刘崇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