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走进科协 学会学术 科学普及 决策咨询 人才服务 创新服务 机关党建 预决算公开
   您当前的位置 : 天津市科学技术协会  >  人才服务  >  最美科技工作者  >  天津市2020年“最美科技工作者”学习宣传活动
 
顾明——突破“卡脖子”技术 实现“国轮国造”百年梦
2020-09-17 20:32:43   编辑:岳桐树

  顾明,无党派人士,男,1961年11月出生,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水运工程建造大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现任中交天津航道局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参加工作38年来,顾明同志长期从事疏浚装备和施工技术研究,先后主持国际标准、行业规范编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数十项。作为项目主要完成人,他用辛勤的汗水、卓越的技术和独运的匠心,陆续建成大型现代化绞吸挖泥船“天狮号”“天鲸号”“天鲲号”,被赞誉为“造岛神器”“功勋船舶”,为我国疏浚业的跨越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1项、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专利67项(其中发明专利25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1项。组织实施的工程获詹天佑土木工程大奖2项、国家优质工程奖2项。荣获“2017中国科学年度新闻人物”等荣誉称号。

  一、坚持自主创新,实现“国轮国造”的百年疏浚梦

  1897年,中国第一家专业疏浚机构——海河工程局(今中交天津航道局有限公司)的成立,开启了中国疏浚业的新纪元。然而,在12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疏浚行业有100多年都是引进国外疏浚设备,整船进口不仅价格高昂,而且后期维护修理总是受制于人。数十年的疏浚行业工作经历,使顾明同志深深地体会到,任何关键核心技术都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坚持自主创新,把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不会有被“卡脖子”的隐忧。2010年,顾明同志主持建设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疏浚技术实验室,在国内率先组建了涵盖船型、自控、挖掘、输送等10个核心专业的疏浚技术研发团队,提出泥泵叶轮、绞刀、耙头系列化设计思想和原创设计方法,并带领团队于2006年组织建造了我国第一艘大型现代化绞吸挖泥船“天狮”号,造价不到进口船的一半,开启了“国轮国造”的序幕。2010年,当时亚洲最大的自航绞吸挖泥船“天鲸号”建成投产,在海南工程建设中立下汗马功劳,被赞誉为“造岛神器”、“功勋船舶”。2017年,历时8年研发建造的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亚洲最大自航绞吸挖泥船“天鲲号”顺利下水,为服务重大海洋国防工程、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标志着中国疏浚装备技术进入世界先进行列。2020年1月10日,在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中交天航局作为主要完成单位参与的《海上大型绞吸疏浚装备的自主研发与产业化》项目获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这是中国疏浚业首次获得此项殊荣。作为项目主要完成人之一,顾明同志接受采访时说,“从中国有疏浚到如今已有123年,大概近百年的历史上我们的疏浚船都是靠进口的。而现在的中国能实现‘国轮国造’,是我们全体中国疏浚人的骄傲,是真正的光荣,真正的扬眉吐气。”

  二、潜心技术研究,为国家重大战略性工程提供技术支撑

  作为国内疏浚技术的领军人物,顾明同志常说,“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于运用,好的成果必须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为此,他数十年如一日,不仅在实验室开展了大量关于挖掘和输送的技术研究,还经常深入施工一线,在项目现场、船舶驾驶台昼夜奋战,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啃下了一个又一个“硬骨头”。在海南工程中,顾明同志通过综合研究海南工程的风、浪、流、地质等条件,确定了适应现场工况的挖泥船船型,并经过理论分析计算和现场试验,对船舶锚泊系统进行了提升改造,使得船舶抗风等级由9级提高到11级,减少了船舶调遣频次,为海南工程的顺利推进赢得了宝贵的施工时间。在“港珠澳大桥珠澳口岸人工岛”吹填造陆工程前期策划中,顾明同志多次实地调研后提出了“分层分块”吹填的施工工艺,避免了软弱地基上吹填工程常见的淤泥集中、沉降不均等现象,吹填造陆一次成功。在“曹妃甸钢铁产业区南部南区围海造地工程”施工中,挖泥船单船排距达到历史最长12km。他10余次深入现场研究测试,大胆采用了φ900mm管径替代φ800mm管径的工艺方案,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形成的“绞吸船管线变径施工工法”成果获评国家一级工法。在“毛里塔尼亚南部综合港口疏浚工程”施工中,面对绞吸船在中长周期波浪下施工这一世界性难题,依托多年技术积累,建立了“天麟”号的数字模型和风浪流模型,研究了不同浪高、不同风速等对锚泊设备和三缆定位系统的影响,提出了两种锚泊设备的结构优化和改造方案,不仅为“天麟”号在毛利塔尼亚的安全施工提供决策依据,还完成了疏浚领域中长周期波浪施工的里程碑式技术突破,为中国疏浚企业进一步占领国际市场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在香港机场第三跑道项目中,面对业主“在香港水域内的任何船只,均不得在任何一段时间内连续排放黑烟达3分钟或以上”的要求,他组织成立联合攻关课题组,经过反复实验攻克了前端和后端排放处理技术的难题,达到了香港地区的排放要求。后端排放处理技术在雄安新区白洋淀清淤工程中也得到推广应用,把生态优先理念贯穿工程建设全过程。

  三、编写技术规范,引领疏浚行业发展

  顾明同志始终以高标准要求自己,不但注重技术创新,还注重技术的积累、传承,引领行业发展进步。为此,他利用空余时间,编制了多个疏浚行业专著。2003年、2007年他先后参加了全国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用书《港口与航道工程管理与实务》第一版、第二版的编写工作,并担任副主编。2005年3月,他作为主审之一参加了交通部《交通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培训教材(水运分册)》的编纂工作。参与编写了《绞吸/斗轮挖泥船疏浚监控系统标准》等多项国家和行业标准。作为主编单位,还组织行业专家编写了疏浚行业的三个主要规范,为引领中国疏浚行业技术进步做出努力。作为主要起草人参与了《挖泥船术语》《绞吸挖泥船疏浚系统》等5项国际标准制定,为中国疏浚业在国际舞台阐述中国观点、推广中国经验、贡献中国智慧付出了辛勤的汗水。

  四、搭建平台创新载体,加快青年科研人才培养

  顾明同志常说,“青年人才是科研创新的生力军,我们要搭建平台,为青年人才成长提供舞台。一人进百步,不如百人进一步。”他在严格要求自己,加强学习实践不断提升技术水平的同时,也把培养科研人才梯队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不仅通过完善双师带徒、轮岗交流等机制加强青年人才培养,而且经常在实验室、工地、船舶等场合,现场给青年员工授课,把自己多年来的技术积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青年人,帮助他们快速成长。在他精心呵护与培养下,天航局组建了一支按专业细化分工的疏浚技术研发团队,团队中有2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人获得交通运输行业科技英才,1人获得中国疏浚行业优秀青年,多人次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经过十余年的积累和沉淀,目前天航局已经建立起一支综合素质高、自主创新能力强、对疏浚行业和环保技术发展支持有力的高层次科研人才队伍,在疏浚装备升级换代、国内外重大工程实施中作出突出贡献。

  五、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助力行业发展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顾明同志始终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担当精神认真履职,加大基层调研力度,紧紧围绕国家战略、行业发展和民生问题等积极献言献策。2018年12月10日,中交集团暨中国交建首个党外代表人士建言献策平台“顾明工作室”成立,作为工作室主任,他充分发挥工作室“人才库”“智囊团”的作用,围绕行业发展和技术难题,凝聚科研人员合力攻关。2018年以来,顾明同志共提交全国政协提案12项,涉及推进海砂淡化产业健康发展、建议调整建筑业市场管理相关规定等,其中“大力发展海砂淡化产业”等多项提案已经得到国家有关部委的关注和答复。

  不忘多党合作初心,牢记民族复兴使命。顾明同志坚守科技强国初心,胸怀技术报国之志,用自己的言行诠释了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未来,他将不断探索创新,攻克技术难关,继续为中国民族疏浚业创新发展和海洋强国、“一带一路”建设再谱新篇,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天津市科学技术协会 版权所有 1996-2017 津ICP备13004064号-1  津公网安备 12010102000762号 
推荐浏览器:IE7.0,FIREFOX 建议浏览器分辨率1024*768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