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宁,男,1961年8月出生,中共党员,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现任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党委书记。天津医科大学双一流建设临床医学首席专家,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会第七届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第四届理事会副会长。
先后承担了国家“973”子项目、国家科技部国际合作专项课题、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天津市重大科研项目多项高水平科研课题;发表学术论文近300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00余篇,累计影响因子超过200,主译、主编多部学术专著。
一、身先士卒、三线作战,他是带领战“疫”的坚强总指挥
作为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党委书记,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他响应党的号召,身先士卒,除夕当日发出向全院党员干部职工请战一线的“动员令”,他以勇于担当的精神,吹响“高站位、听指挥、快行动、保安全”,坚决打赢抗击“新冠”战役的集结号,以10万+的信息量得到行业、社会中广泛关注。他每日亲临一线,深入“红区”靠前指挥正面引导;一时间来自各个科室各个岗位的职工纷纷请战。他科学研判,精准施策,提出“讲政治重大局、讲规矩重纪律、讲科学重防护、讲实效重协作”的工作原则,自除夕以来每日召开例会协调部署工作,指导医院各部门安全有序开展疫情防控工作。他心系患者,积极推动互联网医院上线,抗疫期间在线咨询不收取任何费用,用“信息流”代替“人流”,减少轻症患者就医次数,避免交叉感染。他担当作为,主动向全市分享疫情防控经验和做法,48小时内筹划指挥空港医院转型为定点收治医院,之后又用最短的时间将医院改造为集中接诊入境航班发热等症状人员的定点医院。他顾全大局,多线作战,在指挥做好院内疫情防控和常规诊疗工作的同时,积极选派120名骨干力量支援湖北,每日进行远程指导,救治效果显著,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重症救治医疗队荣获国家三部委联合颁发的“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天总模式救治范本”受到央视《新闻联播》集中报道,享誉江城。
二、填补空白、科技创新,他为世界贡献临床诊疗新突破的“中国方案”
张建宁教授是我国神经外科领域最负盛名的医生之一,从事神经外科临床工作36年来,始终坚守救死扶伤的初心和为人民健康服务的使命,累计完成各类手术6000余例。在医疗工作中技艺精湛,注重创新。
其中针对老年人常见的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以往无明确有效的药物治疗的难题,他率领团队系统地研究了内皮祖细胞等修复因素在颅脑创伤(TBI)后血管损伤与修复中的作用及机制,在国内外率先建立了慢性硬膜下血肿药物治疗新方法。创新性地应用阿托伐他汀提升循环血中EPCs水平,减少血管壁渗漏,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并经可靠的循证医学研究证实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该研究成果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JAMA Neurology等)发表后,受到了国内外广泛认可,被写进了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县级医院临床路径(2016),并在国内和香港地区均得到广泛应用。使许许多多CSDH患者避免了手术治疗的痛苦与风险,大大减少了治疗并发症和治疗费用,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教书育人、人才辈出,他是学科建设的引领者,学生眼中的好“师父”
他是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学科带头人、天津医科大学“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临床医学首席专家,十分重视医疗学科建设。在他的领导下,学科人才辈出,团队成员先后成为国家和天津市神经外科专业学会的主任委员、常委、青年委员以及多个专业学组带头人,并先后主办了国际和国家级神经外科系列高水平学术交流会议,学科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先后获准建设天津市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市教委创新团队、天津市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天津市国际合作研究基地和首批中国神经外科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等一批国家和天津市重大建设项目。在复旦大学临床医学研究所的学科排名中神经外科学科连续列为全国前五位,并在2019年神经外科中国医院科技力量值(STEM)排行榜第三名。
张建宁教授从事教学工作27年,他“先立医德,再谈医术”的思想深植于学生们的内心。他先后培养的百余名研究生中,王毅、陈心、赵子龙等人先后获得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天津向上向善好青年、天津青年五四奖章,10人获得天津市优秀博士,7人获得天津市优秀硕士。为中国神经外科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