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走进科协 学会学术 科学普及 决策咨询 人才服务 创新服务 机关党建 预决算公开
   您当前的位置 : 天津市科学技术协会  >  人才服务  >  最美科技工作者  >  天津市2020年“最美科技工作者”学习宣传活动
 
张颖——以流调分析为基础 打好精准防控阻击战
2020-09-17 20:43:23   编辑:岳桐树

  张颖,女,1970年1月出生,现任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主任医师。作为战斗在疾控一线的科技工作者,自从参加工作的20多年以来,张颖始终致力于流行病调查和防控工作,尤其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表现突出,对控制天津市新发病例,减少经济损失做出了重大贡献。因措施有效,天津市减少发病近3000例,节省医疗费用1.3亿元。在天津宝坻百货大楼等聚集性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中,她面向公众层层剥茧,将错综复杂的流行病学史讲解得透彻明白,揭开了疫情爆发的层层迷雾,多次登上网络热搜榜,被网友誉为疾控界的“福尔摩斯”。

  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张颖率领团队24小时坚守岗位,不分昼夜,深入“雷区”对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疑似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密接判定追踪、病家终末消毒、组织分析研判,曾经连续工作70多个小时不休息。每次流调过程中,在有限的时间里都能精准掌握感染链,为指导相关单位和部门设置集中隔离观察点,迅速隔离密接者,防止疫情扩散,最大限度的保护群众生命安全奠定了基础。她认真分析天津疫情形势,及时、准确做好确诊病例等信息统计及上报,为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决策提供参考。作为中心专家组成员,她参与研判天津疫情进展及走势,与专家组成员一道,提出防控建议,涉及开学、复工、规范管理密接者、建设集中隔离点、加大交通枢纽体温检测等,展现出防疫工作者应有的责任与担当。

  一、决战疫情,疾控人不打无准备之仗

  新冠疫情虽然来势汹汹,但现在回想起来在武汉疫情暴发之初却安静得可怕。出于多年重大传染病防控经验,张颖意识到这种“安静”应该是一场“狂风暴雨”的前奏,因为新发病毒的未知,以及病毒通过呼吸道传播的特点,决定了如果疫情爆发,将面临不可想象的状况。张颖曾经参加SARS、甲流、MERS和禽流感防控工作,借鉴和梳理之前疫情防控经验与教训后,她带领传染病控制团队立即着手做好相关准备。每日跟进武汉疫情进展,绘制相关事件时间轴,开展疫情分析,评估趋势和防控风险,并制定疫情监测与防控方案。

  凭借20多年的防疫工作经验,她深知大疫当前,首先要保持疾控中心的战斗力,也就是做好自身防护。因此,她提前组织队员进行“老带新、手把手、人盯人”的专业防护培训与演练,确保每个环节万无一失。她还提出整合中心人力资源的建议,疾控中心党委当即给予支持,在疫情开始前调配其他专业处室骨干力量,迅速成立了涵盖流调、信息、消毒全功能的16组共31个作战单元。为有序开展工作,她将现场处置队伍细化分成调度组、信息组、评估组和保障组,分别负责全部队员的统筹安排、人员登记、信息汇总、时点报送,以及各类应急物资的管理。此外,她每天亲自主持召开内部工作例会,交流当日疫情、工作动态,让所有队员了解和明确工作内容、方向和重点。

  正是由于提前做好了充分的准备,疫情期间,整个团队面对现场各种突发情况都能做到急而不乱,忙而不散,信息组发挥了“中枢系统”作用,信息流转通畅,随时向在现场的一线“作战人员”发送指令,确保快速与高效。经测算,每个现场从流调、消毒到密接排查仅需6-7个小时(国家标准要求24小时),快速处置对于及时阻断疫情蔓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严格规范个人防护和消杀,张颖和团队进入红区300余人次,无一感染。评估组每5天向市指挥部报送疫情分析和风险评估报告,梳理不同时期的防控风险点,提供针对性防控建议。

  二、研判果断,迅速切断传播路径

  疾控人看似平凡,但社会责任大,因为他们是守护人民健康的卫士。张颖本人既是抗疫现场指挥员,更是战斗员,危险时刻身先士卒,敢打善拼。特别较真的个性让她在遇到复杂、特殊的事件时,一定要身在现场,摸清明确的感染源头和传播路径。为此,在疫情高峰期曾连续工作70多个小时不休息。1月21日和23日,天津市先后确诊3例新冠肺炎病例,均为天津动车客车段乘务车间职工。张颖意识到动车职工聚集发病的严重及紧急,立即向指挥部报告,集结11名专业人员,在大年二十九连夜到客车段进行排查,当时就发现两名职工出现高热症状(后被确诊)。排查工作持续了近7个小时,张颖和队员们裹在防护服里滴水未进,也不能使用卫生间。由于发现两例高热病人,需要立即洗消,在凌晨气温零下十几度的条件下,张颖和队员们站在院子里,消毒液喷淋到身上瞬间带走全身热量,感觉就像跳进冰窟,如浴冰河。他们没有退缩,洗消后立即继续排查。通过摸排,团队决定连夜对乘务车间进行封锁,并将封控客车段意见报给指挥部。经评估后,大年三十早上,张颖和团队将客车段划分出红区和黄区,采取不同的封控措施,既控制疫情播散,又保证客车段部分工作的正常运转。

  客车段封控后的下午,区疾控中心报告,职工病例的家属出现症状,居家隔离的密切接触者不服从管理。接到报告后,张颖意识到居家隔离无法控制家庭内传播,也增加了社区传播的风险。虽然国家防控方案要求对密接人员实施居家隔离,但研判管理难度与防控风险后,她提出建议,建设专门隔离点,对密接人员实施集中隔离,并上报指挥部,同时连夜拿出隔离点建设标准方案。市防控指挥部采纳了张颖的意见。实践证明,这一措施的实施,达到了有效管理密接人员,降低家庭续发率,切断社区传播的效果。

  随着疫情发展,张颖分析研判疫情趋势,接连提出“扩大监测范围至湖北省”、“飞机火车出现病例整机整车厢集中隔离密接”、“病例居住楼整门隔离密接”、“保持一米社交距离”、“防着别人不如保护自己”等措施,均被政府采纳。

  疫情逐步进入平稳阶段后,张颖又针对企、事业单位、公共场所、学校等起草近100件复工复产复课防控指南,既保证疫情防控,又为经济生产、社会生活复苏保驾护航。她的原则是,措施要科学、精准、有效,不能人为设置“专业障碍”,不能搞“一刀切”,要有专业担当。

  三、务实创新、疾控人奋战防疫前沿

  自参加工作至今,张颖始终致力于流行病防控一线,承担了多项国家重大项目。从2009年起,她率团队承担科技部“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重大传染病防治”天津片区项目工作,主持建立了发热出疹、腹泻和发热呼吸道等症状群监测平台,有效地提升了新发传染病早期发现能力,使得疾控人员能够更方便、更准确地掌握不同季节、人群、地区传染病病原谱分布和疾病传播方式,为实施和调整防控策略提供更有效的依据。这一监测平台曾经为H7N9禽流感、诺如和流感等重大突发疫情处置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在工作中,她务实创新,为了弥补哨点监测的不足,她提出将传染病监测前移到社区,开展流感、腹泻和百日咳等症状监测,逐步将更多病种纳入监测系统,并取得多项全国和国际领先科研成果。百日咳监测方案被国家疾控中心推广应用。此外,她提出加强对预防接种门诊的精细化、规范化管理。在她的提议下,自2010年起天津市近280家预防接种门诊开展规范化与信息化建设,建立起规范化的门诊审核、暗访、以及专家“整改落实回头看”制度,使得天津市预防接种门诊的质量与水平全国领先。为了积极应对重大疫苗事件,她提出规范疫苗接种制度,制定各类人群疫苗接种和AEFI监测方案,2016、2018年成功应对山东疫苗和长春长生狂犬病疫苗事件对我市预防接种工作的影响。

  张颖的奉献与付出,让天津人民感到踏实和安心,她多次被互联网络“刷屏”:“为什么全国人民都想抢走天津疾控中心传染控制室主任”点击量达1.9+万;“此生无悔入津门,天津,给力”的帖子,点击量10万+,等等,为天津市防疫工作者树立了优秀的榜样。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天津市科学技术协会 版权所有 1996-2017 津ICP备13004064号-1  津公网安备 12010102000762号 
推荐浏览器:IE7.0,FIREFOX 建议浏览器分辨率1024*768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