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走进科协 学会学术 科学普及 决策咨询 人才服务 创新服务 机关党建 预决算公开
   您当前的位置 : 天津市科学技术协会  >  人才服务  >  最美科技工作者  >  天津市2020年“最美科技工作者”学习宣传活动
 
于洪志——让党徽在抗疫一线闪光
2020-09-17 21:00:43   编辑:岳桐树

  于洪志, 男, 1978年8月出生,中共党员,副主任医师,医学硕士,硕士生导师,现任天津市海河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科教科科长。

  15年来,曾参与过H7N9、MERS、埃博拉,特别是今年新冠肺炎等疫情防治工作,表现突出。曾荣获第五届天津市人民满意的“好医生”和天津市卫生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天津市劳动模范、天津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称号、天津市青年五四奖章,曾获天津市事业单位记大功嘉奖1次,先后被评为敬业奉献天津好人及天津最美抗疫人物之最美逆行者称号。

  一、发挥职业特长、提前备战大考

  2020年1月,新冠肺炎疫情突出其来。有着近18年呼吸科工作经验、参与过H7N9、MERS、埃博拉等疫情防治工作的于洪志也成为天津抗疫专家组中的一员。他立即取消了带孩子回老家过年的计划,全身心投入到疫情防控工作之中。1月11日,作为呼吸质控中心专家,他参加了全市不明原因肺炎防治的视频培训,1月14日专家组连夜召开会议研讨疫情应对方案,接下来几天他认真学习诊疗方案,又与武汉肺科医院的专家进行交流请教诊治经验,结合我市特点制作培训课件,多次对我市医务人员进行了诊疗方案的视频培训,并与感染、院感、重症、急救、护理、检验等专家一同制定了我市的防控方案。作为我市定点医院应急医疗队负责人,当时他就对应急医疗队员说,如果病毒传染性强、扩散迅速,疫情发生,我们要义不容辞的冲在最前面。作为一名医生,治病救人是我们的职责;作为一名党员,更是要用实际行动来践行“初心”和“使命”。

  二、守初心、担使命,以身作则、逆行向前

  2020年1月21日天津市第一例新冠肺炎病例确诊,于洪志带领医疗队员第一时间进入红区,开始了临床救治工作。1月27日他被任命为“抗击新冠,保卫津门”第一临时党支部书记,带领党员同志们冲在抗疫一线最前沿。每遇到留取咽拭子,动、静脉插管,床旁气管镜检查等高风险操作时,他总是亲自上。他经常说“只要我在,我就要第一个上”。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一次查房时,一位气管插管的患者呼吸困难,吸气表现费力,吸痰管吸痰不顺畅。作为从事ICU工作多年的于洪志来说,现在马上要评估气道情况。他一边通知护士准备床旁气管镜检查器械,一边穿好防护服、戴上呼吸保护器和手套,走进了这位病人的隔离负压病房。接下来,对于红区医生来讲,他要做的是最危险的操作——给新冠肺炎患者做气管镜检查。这项操作之所以危险,是因为要将气管镜放入患者的气道,查看患者的气道有无问题,而患者呼出的气体、飞沫、气溶胶随时可能扑到医生的面部,风险极高。于洪志没有过多考虑,按照常规流程,查看患者情况,调好呼吸机参数,给麻醉药物,摆好体位,从护士手中接过镜子,小心地放入了患者气管插管中……。十几分钟后,操作结束了,患者气道的分泌物成功清除,患者的呼吸又恢复了顺畅。

  在红区内,他的一个班就是24个小时。在这一天一夜之中,他必须绷紧神经,随时准备救治患者。2月17日为了抢救一个危重症患者,他进入红区3次,上午是查房给病人佩戴无创呼吸机、床旁观察、调节参数,下午进行深静脉置管、气管插管上有创呼吸机,晚上又是上ECMO、CRTT,连续工作时间达12个小时,汗水湿透了三层防护服,看着监护仪血氧瞬间达到99%的那一刻,悬着的心终于放下。

  疫情发生后,这样的工作对于他来讲,已经是家常便饭。他所在病区先后诊治33例次重症/危重症患者,其中有用机械通气、ECMO、CRRT,还有行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的,也要进行俯卧位通气、深静脉置管。就这样在红区坚守了38天,不幸的是,由于过度疲劳,他感染上了新冠病毒。但患病的他依然不忘工作,住院后还多次电话交接病情,在隔离休养期间依然认真总结新冠肺炎病例资料书写论文、申报课题,康复后立即重返工作岗位,继续参与新冠肺炎患者的会诊和重症肺结核病人的救治工作。这就是他勇敢地逆行而上,以行动诠释初心,用担当书写使命的真实体现。

  三、精医术、强业务,个性治疗、无惧困难

  他凭借多年来积累的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和专家组共同制定诊疗方案,做到了“一人一策”的个性化治疗,极大提高了治愈率。一位女患者入院时只有低热症状,情况平稳,但在住院后第二天早晨,这位患者突然高烧到39摄氏度,躺在床上不吃饭也不说话。于洪志判断,这位病人前一晚和医生对答如流、情绪良好,第二天就出现这些症状,在排除病情发展的情况下,很可能是负面情绪过多导致了心理问题。于是,他和患者开玩笑地说:“大姐,您的病情没那么重,像您说的走不了路、喘不上气也是您自己把自己吓的。这样吧,您给我三天时间,这三天,我负责治病,您负责吃好喝好,增强抵抗力,没有抵抗力,病毒肯定把你打倒。”仅仅3天,笑容重新出现在这位病人脸上,她的病情也有了明显好转。这位患者出院后在微信上给他转了一面电子锦旗:“生命之托,重于泰山”, 简单的八个字,是对他和团队由衷的肯定和最高的嘉奖。

  四、甘于奉献,医者仁心,怀揣感恩之心、谱写大爱之情

  于洪志作为海河医院呼吸内科行政副主任,平日工作兢兢业业,每年都能出色完成各项医疗、科研、教学任务,主持或参与国家及省市级基金项目5项,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市级科技成果3项,填补2项空白,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参编专著3部。这些年也直接参与了埃博拉、禽流感、甲流、新冠肺炎等传染病一线防控工作。

  他在临床一线工作已有15年, 始终坚持“对工作认真、对患者耐心、对业务精心”的工作作风,无论在结核病的传染病区,还是在呼吸科以及重症监护病区都任劳任怨,踏实工作,每日早来晚走,加班加点,力求把工作做到最佳。他经常对家属说,您的信任就是我们的责任,作为一名呼吸危重症的医生,每天都要面对生死,人不能只为自己活着,身上还背负着更多人的生命和健康。这些年来,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正如一位家属给他的感谢信中这样写到:“真的,病人,家属,在病痛面前,太脆弱了,医生就是我们最后的心里依托,非常感谢有你们的陪伴,非常感谢,感谢给我们的温暖和对于生命的尊重!”这几句话是对他临床工作最好的认可和诠释。

  近年来,我市各种医疗保障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也都有他的身影。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期间,正值非洲埃博拉流行,市政府高度重视医疗保障工作,把海河医院作为定点医院,他身为医疗队长,以身作则,深入隔离病区,冲在前线,先后接诊2名疑似患者,经过精心检查排除疫情。2015年MERS的防治工作中,他身先士卒、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积极制定方案、设计流程,并且及时排除一例疑似感染患者。天津港8·12后,他被市卫计委定为伤员救治专家组成员,接到通知后不顾刚下夜班的疲劳,驱车赶往滨海新区参加了为期3天的伤员救治工作。特别是2016、2017年我市共发现5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患者,他带领医护人员夜以继日奋战在救治重症禽流感患者的一线,在隔离病区内经常是连续20多小时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维持ECMO、呼吸机等多种抢救设备的正常运转、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最长一次连续3周吃住在医院,随叫随到,他与治疗团队一起,几次把病人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圆满完成了任务。2018年他又积极响应市卫计委号召,克服种种困难参加对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医疗帮扶工作。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芳华,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其实,他只是一名普通而平凡的医生,他的理想就是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给更多需要的人带来健康和快乐!他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只是默默的奉献了光和热,却温暖了每一名患者的心。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天津市科学技术协会 版权所有 1996-2017 津ICP备13004064号-1  津公网安备 12010102000762号 
推荐浏览器:IE7.0,FIREFOX 建议浏览器分辨率1024*768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