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连斌,男,中共党员,天津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四十年来行走在祖国大地,只为了专心做一件事,就是开展中国各个民族的体质人类学研究。他现已年逾古稀,仍坚持工作在科研第一线。多年来,他始终恪守爱国敬业的科研报国初心,在平凡的岗位上执着追求。四十年来,他带领团队成员走遍祖国万水千山,建成了中国最大的民族体质人类学数据库,填补了国家这一领域的空白,2020年他获得学界最高荣誉“人类学终身成就奖”。
一、采体质数据,立报国使命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很多发达国家就已经完成了对自己民族的体质研究。“中国人的民族体质‘地图’必须自己来做”,上世纪80年代初,他从蒙古族体质研究开始,至今已经走遍了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行程超过30万公里,采集完成了中国119个族群6万余例成人的体质人类学数据,为国家民族体质人类学的发展提供了资料和平台支撑。为了完成测量中国民族体质,他带领团队走遍内蒙古草原,12次赴滇,五次临黔,5次下川,3次入藏,3次进疆。其研究成果也得到了多方肯定和赞誉,2010年获得天津市自然科学三等奖(排名第1),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科技部基础性工作专项主要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项,一共发表论文350多篇,出版专著《中国汉族体质人类学研究》《中国蒙古族体质人类学研究》。新华每日电讯评价:“因为郑连斌团队的工作,很多民族有了第一份完整的人体数据。他领衔其他人类学工作者记录的第一份完整的、详细的当代中国人体质数据,将成为千百年后宝贵的历史文献。”
二、一生育桃李,不忘铸师魂
郑连斌1982年起在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中承担《人体及动物生理学》《青少年生长发育》《人类遗传学》《人类生物学》等课程的教学工作,精心培养研究生30多名,着重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进行培养。郑连斌带领教学团队在课程育人体系过程中挖掘专业课的育人功能,把价值观培育和塑造“基因式”融入课程,使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郑连斌1993年获内蒙古自治区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999年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三等奖。2003年获天津师范大学教学名师奖。
三、矢志当践行,薪火永相传
郑连斌是一位身体力行塑造团队的“大先生”,四十年来他带出了天津师范大学和内蒙古师范大学两支团队,团队至今保持国内体质人类学领域研究的领先水平,得益于郑连斌志存高远,“板凳甘坐十年冷”治学精神的引领。体质人类学研究是一项艰巨、艰苦、艰难的事业,很多民族聚居在祖国边陲的群山峻岭中,道路崎岖,语言不通,联系采集数据也由于不解曾屡屡被拒,不惧这种“常态”,团队砥砺前行,得益于郑连斌这名老党员对党和国家的赤诚之心和对科研工作的挚爱。每次团队出发前,郑连斌都要跟新入团队的成员“打预防针”,尽管如此,每当新队员疲惫、抱怨,甚至不能再坚持时,郑连斌总是用他特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激励年轻队员。师大生命科学学院研究生宋晴阳说,“田野调查时,疲惫了一天躺在野外,望着星空,此时最期待看到郑老师在群里的帖子,他用诙谐的语言把一天的经历写成游记或诗,用激励的话语把一天的调查总结内化为我们的收获……如果做一件事情是有意义和价值的,那付出再大的辛苦也值得,感谢郑老师带给我们别样的天空”。
2019年,郑连斌荣获天津市道德模范提名奖,2021年被评为天津市优秀共产党员。他以一名党员的科研之路诠释了对党和国家的赤诚之心。郑连斌40年如一日,静心笃志、心无旁骛、力戒浮躁,肯下“数十年磨一剑”的苦功夫。他的工作正如他笔下的诗:蓦然回首已卌年,卌年往事在眼前。天南地北洒汗水,五湖四海结情缘。愁累苦烦次第过,更兼几度遭危险。不愿人世平如水,喜将今生付流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