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走进科协 学会学术 科学普及 决策咨询 人才服务 创新服务 机关党建 预决算公开
   您当前的位置 : 天津市科学技术协会  >  人才服务  >  最美科技工作者  >  天津市2022年“最美科技工作者”学习宣传活动
 
蔡韬——深耕人工合成淀粉“无人区”为端牢中国人饭碗开新路
2022-07-15 18:48:28   编辑:岳桐树

  蔡韬,男,中共预备党员,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二氧化碳转化与淀粉人工合成研究。曾获“2021中国科技的青年力量”和“2021年中国科学院年度团队”等荣誉称号,并入选“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

  2021年9月23日对于蔡韬来说,是一个难忘的日子。这一天,中国科学院举行了新闻发布会,宣告了一个令全世界为之轰动的新闻:我国在淀粉人工合成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从二氧化碳到淀粉的全合成。这项成果被国际学术界认为是影响世界的重大颠覆性技术,有关成果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发表。作为该项成果的主要完成人、团队的核心成员之一,蔡韬内心百感交集,6年如一日的默默坚守、执着奋斗,终于将他们心中的淀粉“蓝”图付诸实践。

  一、跳出“舒适圈”,敢为人先争做攻关先锋队员

  2012年,蔡韬加入了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勤勤恳恳,兢兢业业。2015年,研究所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改革举措,打破了以传统课题组为单元的科研组织模式,成立了总体研究部,根据项目研究需求进行人才布局。这种开放、集成的新型科研组织模式是新生事物,日后如何发展有诸多不确定因素,很多科研人员望而却步。但此时,刚刚30出头的蔡韬思虑再三后,正处于事业上升期的他义无反顾地加入到总体研究部,他深知如此一来,就意味着打破自己原有的“舒适圈”,一切都要从头开始,一切皆要听从指挥。但他也清楚地知道,不同团队聚在一起,共为一件事、一个目标、一个任务一起努力,协同攻关,这才是建制化的“国家队”应有的优势和担当。虽然心中仍有忐忑,但他毅然加入了这个崭新的团队,成为研究所体制机制创新的先锋队员。

  二、肩扛“国家责”,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冲在前

  同年,研究所正式向“二氧化碳到淀粉人工合成”这一国家重大前瞻性、战略性科技问题发起“进攻”。围绕淀粉人工合成的核心任务,总体研究部联合10余个研究组形成攻关团队,试着解析二氧化碳合成淀粉的“科学密码”。初接到这个任务时,蔡韬感到不可思议:“凭空”制造?这可能吗?作为有着丰富跨学科研究经验的科研人员,对于这个选题心里也在一直打鼓。

  但当他静下心来认真思考时,想到如若这个科学设想真能实现,将废气二氧化碳通过工业化的方式高效转化为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淀粉,既能助力国家粮食安全,又能促进二氧化碳减排。打定主意,一个坚定的念头在蔡韬心中萌生:国家的需要就是他要做的事!

  三、甘坐“冷板凳”,心无旁骛勇闯科研“无人区”

  虽然向科学进军的道路布满荆棘,但始终有一批人静心笃志、甘之如饴。

  从33岁到39岁,蔡韬和团队的伙伴们心无旁骛的只做这一件事,在实验室经历了无数个不眠之夜。没有成功案例可参考,一切从0开始。相较于复杂自然淀粉合成过程,蔡韬和团队提出了化学-生物耦合的淀粉合成新思路,从头设计了11步反应的淀粉合成新途径,在实验室中首次实现了从二氧化碳到淀粉分子的全合成。他们甘坐“冷板凳”,6年中没有发过一篇文章,只有堆起来和办公桌一样高的实验记录本里,记录着他们2000多个艰辛的日夜。蔡韬坦言,实验最艰难的时期,自己也曾有过动摇和彷徨,甚至绝望。最终,坚持成就了他们的梦想,“冷板凳”也有坐热的时候。

  2018年7月24日,他们在实验室里欣喜地见到了耀眼的“淀粉蓝”,在又一个科学研究的“无人区”留下了自己坚实的脚印。后来蔡韬说,那淡淡的蓝紫色是他见过最美的颜色。随后3年的工作,他们把淀粉生产强度提高了136倍,速率和能效超越了玉米等农作物,使得工业化车间制造淀粉成为可能。

  该成果发表于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科学》,得到国内外领域专家的高度评价,认为是“典型的0到1原创性突破”。该成果先后入选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2021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2021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两院院士评选的2021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等系列评选。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天津市科学技术协会 版权所有 1996-2017 津ICP备13004064号-1  津公网安备 12010102000762号 
推荐浏览器:IE7.0,FIREFOX 建议浏览器分辨率1024*768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