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走进科协 学会学术 科学普及 决策咨询 人才服务 创新服务 机关党建 预决算公开
   您当前的位置 : 天津市科学技术协会  >  人才服务  >  最美科技工作者  >  天津市2022年“最美科技工作者”学习宣传活动
 
郑爱军——倾情奉献 让中国饭碗装上更多“天津粮”
2022-07-15 18:53:43   编辑:岳桐树

  郑爱军,女,中共党员,天津市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在水稻栽培技术研究方面有较深造诣,先后推广水稻新品种35个,主持及参加部、市级科技项目30余项,获得部市科技进步奖10项,为天津小站稻产业振兴及区域水稻生产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郑爱军先后荣获天津市劳动模范、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天津市三八红旗手、天津市知识型职工先进个人等称号,当选为天津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党代表。

  一、秉承初心,做天津小站稻忠诚的守护者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袁隆平院士用了半个多世纪的时间,把一粒野生稻种变成了世界受益的“超级稻”,造福百姓的精神一直深深激励着郑爱军。因此自1990年毕业以来,她一直从事水稻栽培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工作,成为一名长期奋斗在农业生产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她坚持以提高小站稻产量和品质为己任,始终秉承初心,为100万亩小站稻实现丰收,创造性地开展水稻栽培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工作。没有课题,她就自选;没有经费,她就自筹;没有人干,她就自己干,任劳任怨、坚持不懈。

  2000年前后,天津遭遇前所未有的干旱,海河流域水源告急,水稻种植面积骤减。为稳定小站稻种植面积,郑爱军带领课题组成员,创制了水稻综合节水技术,提出了三种节水栽培模式,涵盖了天津所有的水稻灌溉方式,把水稻节水技术推向了更科学的发展阶段。此项技术在天津及周边稻区累计推广500万亩以上,获得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让天津百姓乃至全国百姓得以“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粮安天下,种子为基。三十年以来,郑爱军的足迹遍及天津所有水稻种植乡镇,她先后推广了水稻旱育稀植、间歇灌溉、化肥减量、无纺布覆盖等栽培新技术,助力天津水稻单产高出全国平均水平近150公斤。自2018年以来,天津单产稳居全国第一,稻谷自给率高达60%,位列粮食主销区之首,为全国人民碗里装上更“天津粮”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担当使命,做小站稻绿色发展的践行者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稻米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水稻栽培也亟需从“吃饱”向“吃好”转变。作为天津水稻栽培学科带头人,她秉承“绿色、低碳、高效的发展理念,提出天津小站稻实施栽培技术提升行动。她坚持技术不“简”不试、不“轻”不扩、不“绿”不推的原则,使天津水稻栽培技术始终处于国内领先水平。针对天津水稻育秧存在的土难找、苗难壮、秧难插的突出问题,她率先将水稻基质育秧技术引入我市,第一次实现了水稻育秧的无土化栽培,累计推广百万亩以上,全市技术覆盖率达到72.8%。

  育秧方式的转变,带动了天津水稻专业化育秧产业的发展,天津商品秧覆盖率达到42.3%,增收节支达到2.5亿元。由于此项技术的优越表现,天津市政府对水稻育秧基质实行了财政专项补贴,这是天津首次对大田作物实施的物化补贴,累计补贴资金近4000万元,惠及天津46个乡镇、80个村,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及专业种植大户累计超过400个户。她用自己的工作实践,实现了种植一个作物,带动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的目标。2016年以来,水稻基质育秧技术连续被天津市农业农村委列为“天津市农业主推技术”、2021年又被中央宣传部评为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示范项目。

  三、与时俱进,做小站稻标准化生产的引领者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项技术能够创造一个奇迹。2018年起天津开始实施天津站稻产业振兴行动,郑爱军主持制定了“天津小站稻产业振兴规划(2018-2022)”。她积极开展生产调研,坚持问题导向,大力推广水稻生产标准化技术,发起了天津小站稻地方标准构建行动,以标准化发展带动产业升级。主持了天津小站稻系列标准的制定工作,使天津小站稻在全国率先实现了从种子生产到稻米加工的全过程标准化生产。郑爱军还主持建立了国家小站稻栽培准化示范区和国家水稻农业标准化区域服务与推广平台,开展了区域水稻标准化查询、培训、推广及示范,为天津小站稻产业振兴和引领区域水稻生产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目前天津小站稻已经建立标准化示范区10万亩,标准化引领天津小站稻实现了高质量发展。

  四、身先士卒,做天津小站稻稻作传承者

  郑爱军一直问自己:什么是科学家精神?如何践行科学家精神。在科研的道路上,她一直秉承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她把幸福播撒进泥土里,用双脚在祖国的大地上写下论文,把自己的人生理想融进时代发展的浪潮。

  工作三十多年来,她干水稻、爱水稻,更注重传播稻作文化。她充分利用每一次下乡培训机会,传播小站稻稻作历史,推广先进栽培技术,把艰苦的水稻种植,变成了快乐的文化传播。

  在她的带领下,不仅很多传统种植户一直坚守稻田,也吸引了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回归小站稻生产,新农人的出现为小站稻产业焕发了生机。作为站里一名从事专业技术多年的老同志,郑爱军同志积极做好“传、帮、带”工作,她带领的年轻同志一个成为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一个成为天津市优秀团支部书记。年轻技术人员的崛起,为未来小站稻产业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30多年来,郑爱军同志始终手捧奉献农业之心,怀揣富裕农民之梦,积极投身天津小站稻产业。以突出的工作业绩,诠释着一个普通农业技术人员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忠诚,她以无私奉献的精神,为让中国饭碗装上更多的“天津粮”做出了突出贡献。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天津市科学技术协会 版权所有 1996-2017 津ICP备13004064号-1  津公网安备 12010102000762号 
推荐浏览器:IE7.0,FIREFOX 建议浏览器分辨率1024*768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