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水汀,男,汉族,1967年11月生,辽宁人,中共党员。现任中国民航大学校长、教授,天津市第十五届政协委员;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专业。
丁水汀长期从事航空发动机复杂系统安全性方向研究工作,带领团队创立航空发动机适航技术体系、安全性与适航国防紧缺学科、适航技术专业。突破是航空发动机危险载荷捕捉、耦合时变系统安全、限寿件风险评估技术三大瓶颈技术,成果在7型军机和4型民机成功应用。主持各类科研项目10余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高水平论文192篇,出版专著4部,以第一完成人取得授权发明专利57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排3),中国航空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排1),国防技术发明二等奖(排1),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排3)等科技奖项,曾获“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民航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天津市海河英才行动计划领军人才”、“第六届中国航空学会冯如航空科技精英奖”、“新世纪优秀人才”等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马凯学,男,1973年3月生,回族,甘肃靖远人,中共党员,天津大学微电子学院院长,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IEEE Fellow,中国电子学会会士,天津市集成电路协会会长,天津市成像与感知微电子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和中芯国际天津投资(75 亿美元)窗口指导专家组组长等。
马凯学从事微波毫米波集成电路与集成系统研究27年,发表 SCI/EI论文 500 余篇,授权专利 60余项,并获 10 余项国际奖项。联合获批“有机集成电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获国家教学二等奖1项、天津市教学特等奖2项和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等,负责项目研究经费超过1.1亿元。在国际上提出并引领了介质集成悬置线 SISL 技术、电磁耦合分离与调控理论、耦合多谐振电磁调控理论模型等被业界广泛采用,被高通、英特尔、华为等国际领军企业的3000多项专利引用,部分研究成果转化产品销往欧美或为国际知名仪器制造商Keysight 使用。牵头获批和建设天津国家芯火双创平台,投入资金超1亿元,服务130余家集成电路企业。
马新宾,男,汉族,1968年4月生,内蒙古土默特左旗人,中共党员。天津大学原副校长,现任新疆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教授;化学工艺专业。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
马新宾深耕一碳化工领域,在合成气制含氧化合物绿色工艺、C02捕集与利用等领域取得了具有影响力的成果。主持国家 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及重大产学研项目等各类科研项目40余项,在Nat.Commun.、JACS等期刊发表SCI高水平论文 300余篇,并连续十年入选 E1sevier 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获授权美国、欧洲、日本等国际专利7项、中国发明专利 89项,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排名第2),省部级科技等奖5项、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排名第1),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3项。获中国化工学会会士、侯德榜化工科技成就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王书军,男,汉族,1978年9月生,山东招远人,中共党员,现任天津科技大学省部共建食品营养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
王书军主要从事淀粉结构与功能相关性、食品加工过程中组分变化规律及对食品品质和营养特性的影响、新型抗性淀粉的开发与应用等方面的应用基础研究。先后获得全国优秀教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优青、天津市首批杰青、天津市“131”人才第一层次等人才和荣誉称号;近年来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区域联合重点项目、优秀青年基金项目、面上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以及天津市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项目10余项;连续入选Elsevier 高被引学者榜单、斯坦福大学全球前 2%顶尖科学家终身科学影响力榜单等。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 SCI论文 150 余篇,影响因子 10 以上 40 余篇;论文总被引用次数 11500余次,单篇最高引用超过1500次,H指数60;受邀在国际和国内学术会议做主题报告等 80余次,主编/参编英文专著8部;获得美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颁发的 Tanner Award(2项),担任多个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副主编和编委等。
王铁,男,汉族,1978年12月生,吉林辉南人,中共党员。现任天津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教授;分析化学专业。
王铁主要从事基于纳米自组装的复杂生命流动体系分析检测的研究工作,在流动复杂体系分析检测的新方法、新技术和检测仪器实现疾病早期筛查的临床验证等方面取得了具有影响力的成果。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中科院仪器研制等各类科研项目,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Science、J.Am.Chem.Soc.、Angew.Chem.Int. Ed.、Adv.Mater.、Nat.Commun,等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 130余篇,以第一完成人取得授权发明专利12项,荣获2023年纳米研究青年科学家奖、2023年国际学术组织ScienceFather授予的“最佳研究员奖”、2021年国际先进材料学会奖章(IAAM Medal)、2018年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等奖项,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等支持。
王硕,男,汉族,1969年7月生,天津市人,无党派人士。现南开大学公共卫生与健康研究院副院长、南开大学特聘杰出教授;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
王硕从事食品领域研究工作,在食品安全检测与控制、食品加工过程危害物减控与品质提升技术和膳食营养干预与健康食品开发等方面取得了具有影响力的成果。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和人事部等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30余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高水平论文 791篇,以第一完成人取得授权发明专利5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专利优秀奖1项,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天津市专利金奖1项,教育部、天津市自然科学和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2008年入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3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科技领军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员,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IUFoST国际食品科学院 Fe11ow,IUFoST执委。“安全科学与工程”第七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孔德领,男,汉族,1966年9月生,河北献县人,中共党员。现任南开大学药物化学生物学全国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教授;生物医学工程专业。
孔德领从事生物材料和组织工程研究,在绕缺血性疾病的血管修复与再生等方面取得了具有重要影响的科研成果。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重大科学仪器研制项目、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各类科研项目 30余项,发表高水平论文 400 余篇,授权发明专利 50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 4)、天津市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 1)、天津市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 1)、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总决赛优胜奖(排名第1)、发明创业成果奖一等奖(排名第1)等科技奖项,2007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9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13年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3年带领团队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2016年入选国际生物材料学会Fe1low,2018年团队荣获全国侨联系统先进组织荣誉称号,2020 年获批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带领团队荣获天津市模范集体,2022年获天津市优秀科技工作者。
朱守非,男,汉族,1977年11月生,安徽太和人,中共党员,现任南开大学副校长、化学学院教授。
朱守非长期从事催化有机合成研究,提出了“手性质子梭”概念,发现了催化卡宾对硼氢键的插入反应,开辟“自旋响应催化”新方向,成果引发全球100多个课题组跟进研究,并被用于多种药物生产;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集成项目等各类科研项目20余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高水平论文 100余篇,以第一完成人取得授权发明专利8项,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2019年,第三完成人)、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2023年研究生教学成果奖:第一完成人;本科生教学成果奖:第五完成人)、教育部首届“卓越研究生导师奖励基金”(2023年)、科学探索奖(2022年)、中国化学会-巴斯夫公司青年知识创新奖(2022年)、AsianRisingStarsLectureshipAward(2019年)、中国化学会青年手性化学奖(2018年)等;2016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8 年获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科技领军人才、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团队负责人,2021年获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
刘伟伟,男,汉族,1976年6月生,江苏淮安人,中共党员。现任南开大学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光学工程专业。
刘伟伟从事多维跨尺度光传输机制、调控与应用研究工作,在超强激光非线性传输、多组分气体传感应用等方面取得了具有影响力的成果。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科研项目 30多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高水平论文 84篇,以第一完成人取得授权发明专利 17 项,以第一完成人获中国光学学会光学科技一等奖、天津市自然科学等奖、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天津市技术发明二等奖、天津市专利金奖、天津市专利优秀奖。2023年入选教育部特聘教授,获全国最美科技工作者推荐人物(2020)、全国最美青年科技工作者(2015)、天津市有突出贡献专家(2018)、天津市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2021)、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2017)、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2019)、中国光学学会王大珩光学奖-中青年科技人员光学奖(2012)等。担任中国光学学会常务理事、天津市光学学会副理事长、天津市激光技术学会副理事长等学术兼职。
刘润,女,汉族,1974年1月生,河北深泽人,中共党员。现任天津大学岩土所所长、讲席教授;港口海岸与近海工程专业。
刘润主要从事海洋岩土与海洋新能源方面的研究工作,聚焦“复杂应力路径下海洋土与结构物耦合作用机理”这一科学问题,开展长期研究,在海洋土与浅基础结构耦合作用、海洋土与深基础结构耦合作用、海洋土与海底管线耦合作用三方面取得了具有影响力的成果。揭示了海洋土性剖面的空间随机场分布特征,成为我国港口海洋地基稳定性可靠度设计的理论基础;提出海洋大型钢管桩沉桩全过程控制原理,将拒锤率从10%降至零;建立了复杂温压荷载作用下海底管-土耦合整体屈曲与轴向移动评估方法,成果纳入行业标准。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基金等各类科研项目50余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高水平论文182篇,以第一完成人取得授权发明专利40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4)、天津市技术发明特等奖(排名3)、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排名1、2)、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1)等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2018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8年获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
李克秋,男,汉族,1971年12月生,中共党员。现任天津大学智能与计算学部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IEEE Fellow,天津市先进网络技术与应用重点实验室主任,天津市区块链技术创新中心执行主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科技领军人才。
李克秋长期从事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方面的研究,累计发表学术论文 300 余篇,其中包括 TON、TMC、TPDS、NSDI、MobiCom、ATC、ASPLOS、SC、INFOCOM、Eurosys等CCF推荐A类期刊会议论文近百篇,出版专著3部。曾获得天津市科技进步特等奖、辽宁省技术发明一等奖、教育部优秀科技成果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八届辽宁青年科技奖等。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各类科研项目20余项。担任科技部、基金委等国家重要项目及奖励评审专家。担任CCF常务理事、ACM中国常务理事、CCF网络与数据通信专业委员会主任,担任IEEE TC、IEEE TPDS等期刊编委以及 Springer ICA3PP’23、IEEE ICPADS’19 等知名国际会议的大会主席。
李斌,男,汉族,1976年6月生,河北景县人,中共党员,天津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能源和电器科学技术与工程专业。
李斌长期从事智能电网保护与控制的研究工作,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期刊论文164篇,其中SCI检索77篇,EI检索140 余篇(含双检);第一发明人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43项、美国发明专利3项,第一作者出版专著3部、译著1部。当选IET Fellow,近三年连续入选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终身科学影响力榜单。获 2020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排名2/6),2021年天津市技术发明特等奖(排名1/12),2018年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科学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排名1/10),2017年天津市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排名1/12);被评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余鹰,男,汉族,1973年8月生,江西余干人,中共党员。现任天津医科大学副校长、教授;药理学专业(二级学科)。
余鹰从事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前列腺素(PG)和心血管疾病方面的基础和转化研究工作,解析了炎症介质前列腺素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为临床C0X2抑制剂的心血管副作用提供了理论依据,为第三代非甾体类抗炎药和肺动脉高压药物的研发提供了潜在靶点。主持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等各类科研项目 15 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高水平论文50余篇,获教育部高等教育自然科二等奖、华夏医学自然科学二等奖、天津市人民政府教学成果奖特等奖,2015 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带头人,2016年获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7年获第三批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
张俊华,男,汉族,1980年2月生,江苏沭阳人,中共党员。现任天津中医药大学副校长,教授,中医内科学专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多学科交叉创新团队负责人,现代中药创制全国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现代中医药海河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国家药监局中医药循证评价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世界中联临床疗效评价专委会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临床药理分会副主任委员。
张俊华从事循证中医药学研究和组分中药研发。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8项,天津市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项;主编副主编《循证中医药学》等著作6部;发表论文200余篇,4篇论文入选F5000,连续两年入选美国斯坦福大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排名14)、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排名第3和第10),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排名第1)。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届青年岐黄学者、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第一层次人选等人才计划;获得科技部全国科技系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天津市“有突出贡献专家”和天津市“最美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张艳军,男,汉族,1967年8月生,河北唐山人,中共党员。现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党委书记、教授;中药学专业。
张艳军从事中医药研究工作,在中药配伍禁忌及安全性、中成药二次开发及中药神经药理等方面取得了具有影响力的成果。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计划项目、重大新药创制重大专项、973计划等各类科研项目9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高水平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3部,参与授权发明专利8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排名第3)、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排名第1和第8)、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排名第3)、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排名第1)、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排名第2)、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排名第2和第8)、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排名第15)等多项科技奖励。
张晓丹,女,汉族,1973年9月生,吉林东丰人,中共党员。现任南开大学光电子薄膜器件与技术研究所所长、南开大学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副院长、光伏材料与电池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教育部薄膜光电子技术工程中心主任,教授,博导;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专业。
张晓丹从事新型光伏材料与电池研究20余年,在硅基薄膜叠层电池和钙钛矿/品硅叠层电池等方面取得了具有影响力的成果。现为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曾任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和十二五863项目首席专家,已主持并完成科技部、国家基金等项目20余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 Nat.Energy 等 SCI一区文章百余篇,受到国内外专家和院士及 Science 文章等引用;国际会议邀请报告20余次;授权发明专利16项,已实现技术转化3项;主办国际论坛8次。获国际PVSEC Award,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天津市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R1)、技术发明奖3项(一等奖1项R3,二等奖2项R1、R2)。2016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首届天津最美科技工作者等。
张磊,男,汉族,1973年9月生,山东寿光人,中共党员,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临床医学专业。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副书记、血液与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天津市暨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基因治疗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
张磊从事血液系统疾病基础和临床研究工作,取得了具有影响力的成果,在N Engl J Med(2篇),Blood(2篇),Lancet Haematol(2篇)等专业期刊发表通讯作者SCI文章60余篇,IF>10论文21篇(最后通讯12篇,共同通讯9篇),其中IF>20 论文7篇,获授权发明专利7项。主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基金委重点项目等各类科研项目20余项,获 2023年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一)、2022年天津市自然科学特等奖(排名第七)、2009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三)等10项科技奖项;2023年荣获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卫生健康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称号。
陈树琪,男,汉族,1979年7月生,山东日照人,中共党员,现任南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光学专业。
陈树琪长期致力于人工微结构光场调控理论、实验和潜在应用研究,提出的少层人工微结构新概念大大提高了微结构与光场的作用深度和维度,显著提高了微结构功能的丰富性以及转化效率,受到了国内外专家同行公认,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取得的系列研究成果为人工微结构在光物理与光信息技术领域奠定了理论与技术基础。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重大研究计划等项目10余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Phys. Rev. Lett.、Light:Sci&App1.、0ptica等期刊发表SCI论文170余篇,多次入选 Elsevier 中国高被引学者。获授权美国发明专利2项、中国发明专利6项。2019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8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任Advanced 0ptical Materials、Frontiers in Physics等期刊编委。
季则舟,男,汉族,1965年4月生,天津市人,中共党员。现任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正高级工程师。
季则舟长期从事港口航道及近海工程设计与研究,主持了百余项水运工程咨询设计,主持完成科研项目30余项,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在海岸泥沙运动和港口航道设计、水工新结构开发、港口粉尘污染控制技术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及工程实践,取得较好的经济社会及环境效益。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级优秀设计咨询奖7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特等奖2项、一等奖9项,省部级优秀设计咨询一等奖16项。主编及副主编行业规范标准10部,出版著作3部。任中国海洋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港口工程分会副理事长、中国水运建设行业协会工程勘察设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天津市交通运输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担任《港口航道及近海工程》期刊编委会主任、《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Resilience》、《海洋工程》等期刊编委。2006年入选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第一层次人选,2011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2年获评天津市规划设计大师、天津市优秀科技工作者,2018年获评全国水运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周家喜,男,土家族,1976年4月生,中共党员,理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液与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所长、天津医学健康研究院副院长、细胞生态海河实验室副主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卫生健康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任中国细胞生物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细胞与基因治疗研究与应用分会副会长、中国生理学会血栓与止血专业委员会委员。
周家喜主要研究生理和病理条件下巨核细胞和血小板的发生和功能改变,同时探索利用多能干细胞规模化生产血小板用于输注的应用研究,开发血小板相关系列产品。在解析人类造血分化起始以及巨核细胞和血小板发生过程的机理和策略方面取得一系列原创性成果。承担并参与国家重大研发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等多项国家级项目。以第一作者或最后通讯作者在 Cell Stem Cell、Immunity、Nature Immunology、Cell Research、Advanced Science、Nature Communications 等高水平杂志发表科研论文 30 余篇,获得4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庞彦伟,男,汉族,1976年10月生,河北赵县人,中共党员。现任天津大学电气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讲席教授、二级教授,天津市类脑智能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
庞彦伟从事图像处理与重建的研究工作,在视觉内容智能感知算法、超低场磁共振成像仪器研制等方面取得了具有影响力的成果。主持国家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之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重点项目、优青项目、面上项目、青年项目等各类科研项目30余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高水平论文100余篇,连续八年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以第一完成人取得授权发明专利40余项;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一);2012年获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3年获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015 年获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2018 年获科技部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2022年获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科技领军人才。
赵新,男,汉族,1968年10月生,天津市人,中共党员。现任南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院长、教授;自动化专业。
赵新长期从事微纳操作机器人技术与系统研究工作,在机器人化克隆技术、面向脑科学的机器人化膜片钳技术等方面取得了具有影响力的成果。研制了“面向生命科学的原位显微分析与操作仪”、发明了“活体细胞精准操作机器人技术及系统”,用于世界公认的操作步骤最多、难度最大的体细胞核移植操作,培育世界首批机器人化操作的克隆动物。克隆动物已用于育种生产,在京津生猪养殖单位繁育后代10余万头,经济效益7亿多元。近5年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重大仪器专项(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等重大、重点项目经费 4000余万元;授权发明专利22项,以通讯作者发表一区论文20余篇,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刊 Engineering等一区封面论文3篇,自动化学科顶刊TASE 年度最佳论文1篇。获得 2022天津市技术发明特等奖(第1完成人),2018、2023两次入选中国智能制造十大科技进展(第1完成人),当选2022天津市优秀科技工作者标兵,天津市有突出贡献专家,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
胡文彬,男,汉族,1966年7月生,湖南沅江人,中共党员。现任天津大学科研院院长、教授;材料学专业。
胡文彬从事金属能源材料与器件、腐蚀与防护等领域的研究,在纳米能源与催化材料、电池电极材料、材料表界面等方面取得了具有影响力的成果。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青/重点/联合重点/面上、国家海洋局重大专项、天津市重点支撑计划项目等各类科研项目30余项,累计发表SCI论文500余篇,含ESI高被引论文40余篇,他引超过21000余次。获授权发明专利105件,实施23件。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1)、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名第1)、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排名第1)以及其他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排名第1)等科技奖项。2011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段峰,男,汉族,1978年11月生,河北张家口人,中共党员。现任南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杰出教授,医学院副院长,天津市介入脑机与智能康复重点实验室主任,博士生导师;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
段峰一直从事脑机接口与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研究,在多模态脑机接口系统设计、肌电假手、人机共融柔性生产线等方面的研究得到了国际机器人与自动控制领域的广泛认可,率先在国内开展介入式脑机接口技术研发工作,克服了侵入式和非侵入脑机接口的弊端,开创了第三种脑机接口新范式;完成了国内首架垂直起降涡喷动力飞行器,相关成果被《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报道。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各类科研项目43项科研课题,累计经费4800多万元,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高水平论文150篇、出版专著3部,以第一完成人取得授权发明专利13项,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日本人工智能学会特别贡献奖等18科技奖项。2023年获国防卓青、2018年获天津市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并入选天津市131一层次人才、天开高教科创园高端科技人才等人才计划。
姜忠义,男,汉族,1966年5月生,河北黄骅人,中共党员。现任天津大学讲席教授;化学工艺专业。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中国化工学会会士,中国化学会会士,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
姜忠义长期从事膜和膜过程研究,面向资源能源、环境领域国家重大需求,在国际上率先开创了“仿生与生物启发膜和膜过程”研究方向,开展了膜材料-膜制备-膜结构-膜机制-膜应用的贯通式研究,在抑制膜污染、克服膜渗透性-选择性间此大彼小的博弈效应(tradeoff效应)制约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在水处理、气体分离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率先提出了“有机分子筛膜”“新三传(分子传递、电子传递、质子传递)”等概念,探索了有机分子筛膜和人工光合微囊膜的精密构筑新方法和高效过程新机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国家基金重点项目等各类科研项目 40 余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高水平论文 700 余篇,以第一完成人取得授权发明专利 30 余项,获天津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等省部级一等奖4项(排名第1)。
贾宏杰,男,汉族,1973年6月生,河北鹿泉人,中共党员。现任天津大学电气工程学科负责人、教授;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贾宏杰主要从事电力系统安全性与稳定性、综合能源系统等领域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在电力系统与综合能源系统的稳定性分析与运行优化等方面取得具有影响力的成果。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国家863项目1项、国家973前期研究专项项目1项,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项目等各类国家及省部级项目 20余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高水平论文100余篇,以第一完成人取得授权发明专利 24项(含美国专利2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第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均第七)、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励一等奖7项(3项排名第一)、省部级其他科技奖励 10余项。2023年入选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8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并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017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6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15年获评求是杰出青年成果转化奖,2013年获中国青年科技奖。
徐连勇,男,汉族,1975年10月生,河北泊头人,中共党员。现任天津大学材料学院焊接所所长,天津大学讲席教授,天津市现代连接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天津市焊接学会理事长,中国焊接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钢结构协会焊接分会副理事长、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焊接与连接分会副主任、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增材制造专委会副主任;材料加工工程专业。
徐连勇长期从事高性能焊接、增材制造及结构完整性的基础理论、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研究,在复杂极端工况深海平台大型结构高性能焊接与评价、复杂极端环境高温管道高性能焊接与寿命预测等方面取得了具有影响力的成果。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重大工程攻关专项、国家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等各类科研项目 100余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高水平论文200篇,取得授权发明专利120余项,获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排名第一)、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排名第一)、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排名第二)、天津市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排名第八)、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排名第八)。2016年获天津青年科技奖、2021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高志贤,男,汉族,1966年11月生,河南开封人,中共党员。现任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高志贤主要从事食品和饮水安全风险监控技术与装备研究,是国家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科技领军人才、军队科技领军人才、原总后科技新星、军事医学研究院“军事医学金星”、军事医学研究院首席专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专家组成员、军队卫生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军队处置突发事件专家等学术兼职;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技奖特等奖1项和一等奖3项;发表影响因子>5 SCI论文100多篇、出版专著14部;授权国际和中国发明专利60多件、软件著作权7件。研发的技术和装备已得到扩试或应用,尤其是在国事安保、国际维和等重大任务中发挥重要作用;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军队专业技术人才一类岗位津贴及建国 70周年纪念章、天津市青年科技奖、天津市最美科技工作者、天津市食品安全先进个人等。
展思辉,男,汉族,1979年12月生,山东肥城人,中共党员。现任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环境工程专业。
展思辉长期致力于环境工程环境化学、新污染物防控新策略研究等工作,在环境污染物的高效去除与资源化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天津市科技支撑重点专项等项目20余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PNAS、Nat.Commun.、Angew.Chem.Int.Ed.、Environ.Sci.Techno1.等国内外顶尖刊物发表 100余篇论文,论文SCI他引 9000 余次;已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 11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四)、中国青年科技奖和天津市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一);2022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9 年获得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科技领军人才荣誉称号,2018年获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荣誉称号,2018年获得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傅平青,男,汉族,1974年11月生,浙江磐安人,民进会员。现任天津大学图书馆馆长,天津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讲席教授;地球化学专业。
傅平青长期从事地-气界面科学和环境地球化学前沿基础研究,在元素和有机质在地气界面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方面取得了具有影响力的成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国际合作项目、重大项目课题、重点基金项目,以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国家级项目 15 项;已发表 SCI论文 300余篇,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高水平 SCI论文 100多篇,连续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地球科学领域)”;担任nature出版集团旗下期刊 npj Climate and Atmospheric Science 副主编,Carbon Research副主编;天津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排名第一),牛顿高级学者(英国皇家学会)以及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结题优秀获得者;2016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22年获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项目学术带头人。
(学会学术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