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天津市科学技术协会  >  学会党建  >  党员先锋
钢构大师构筑的多彩人生——访天津“党建强会计划”优秀党员陈志华
2019-01-09 15:44:00   编辑:侯建国

  陈志华,天津市钢结构学会理事长、党支部书记,天津大学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贴专家,现任天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院长、建筑工程学院钢结构研究所所长、天津市房屋建筑钢结构技术工程中心主任。别看他今年仅有52岁,却是业界大师级的人物,受到业界同仁的广泛赞誉。

  2011年他出任天津市钢结构学会理事长,又将学会工作干得风生水起,让一个市级学会成为立足京津冀,辐射全国,放眼全世界,在业界很有影响力的学会,连续几届获得了天津市级“学会之星”的称号。

  在当前进行的党建强会计划中,他又是带领学会一班人一马当先,先行先试,率先在学会中建起了党支部并出任党支部书记,让党的领导在学会的工作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让学会更加充满活力。

  走进陈志华,近距离与其交谈,他会告诉我们——

  率先在学会中建立党支部,不断探索“党建强会”新模式

  天津市钢构结构学会是天津市最早建立党支部的学会,那时很多模式和做法还不统一,他们在摸索中前行,在参加各自单位党组织活动的同时,相互补充,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结合自身学会工作的特点形成了一套新的模式,有效地促进了学会工作的开展。他们是如何想的?又是怎样做的。?与陈志华交谈的话题首先从学会党建工作开始了。

  陈志华:党的十八大之后,党中央提出了要在社团组织中建立党组织。听到这一消息后我们感觉这件事很重要,也很有必要。尽管当时还没有统一的模板和具体组织的框架,但是我们认为上面号召了,我们就干。在学会的常务理事会上,大家专门对此进行了研究,统一思想后,决定由学会理事长亲自担任党支部书记,组织委员和宣传委员分别由常务副理事长和副理事长担任,学会骨干是党员的也都要进入学会党组织。这样在组织上首先体现了党的领导。我们定点组织学习,每次组织党的活动,学会主要骨干也就基本到齐,这样使学会的工作更加便利。

  我们学会的党员都有各自的党组织,这样我们还可以将参加各自党支部学习的体会说出来大家共享。与此同时,由于学会系统有了党组织,从市里组织我们这些支部书记参加学习,由于组织层次高,让我们这些基层党员可以获得更多新的精神和信息。有了新的精神和信息我们会很快在学会党支部内组织学习,这样在学会党组织中就形成了纵横两条线,领会中央精神就会更加全面。譬如说:十九大后,市科协组织我们听党课,市委党校的同志,帮助我们进行了梳理,让我们更加深刻理解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天津大学组织去梁家河参观,让我们对习近平思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样纵横两条线相互交融的学习方式,我们带到学会的党建工作中,让我们的学习更加丰富多彩。

  建言献策,担起科协政协委员参政议政的职责

  2016年5月陈志华作为学会代表随天津代表团参加了中国科协九大,并担任天津代表团秘书长。2018年1月25日,天津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期间,陈志华当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天津市第十四届委员会委员,作为天津市科协界的委员代表之一,他紧紧围绕推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代表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在科技、科协界联组会上作了题为《装配式 建筑时代来临,以法治力量助推健康发展》的发言。他为何要提这样的建议?其意义何在?

  陈志华:参政议政是每一个政协委员的责任。我是科协界天津政协委员中仅有的两名中共代表之一,更应担起建言献策的责任。在会前我进行调研的基础上,会上我提出了许多建议。譬如:我针对天津的人才政策,结合看到的天津各区域、各单位人才政策的不统一,以及全国人才政策的情况,我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这些政策受到了天津市领导的关注。

  《装配式建筑时代来临,以法治力量助推健康发展》的发言,更多的是我从专业角度,站在更高的高度提出的。装配式建筑目前是世界建筑领域的趋势。装配式建筑一般需要钢结构作为基础,这样的建筑不仅安全、稳定、抗震,而且通过工厂化生产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推广装配式建筑在我国目前应当显得尤为重要,大家知道,我国是钢铁大国,钢铁产能过剩已成为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难题。装配式建筑可以大大消化钢铁过剩产能,助推我国建筑行业转型升级。若从更远的视角看,这些装配式建筑由于采用的是钢结构,它实际上可以将大量的钢铁储备起来。大家知道,任何资源都是有限的,铁矿石也不例外,今天如果我们将这些铁矿石炼成钢,并以建筑的形式储备起来,会给我们子孙留下一笔宝贵的财富。如若从现实的角度看,装配式建筑的推广可以大大减轻我国钢铁去产能的压力,避免更大的损失。

  办好会议,搭建学术交流大平台

  由天津市钢结构学会主办的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目前已经成为业界公认影响广泛的学术盛会,从2001年开始,至今已成功举办18届,脚步遍布3个直辖市、7个省,共计13座城市。特别是近五年来,参会的院士、大师以及业界专家人数逐年增加,论文质量逐年提高,已成为业界学术交流的一个重要平台,有效地推动了行业技术的大融合。他们是怎样做的?又为何能够得到业界如此关注?

  陈志华:举办学术会议,开展学术交流,几乎每一个学会组织都会做。我们确定举办学术会议的定位是:立足京津冀、辐射全国,并从全球的视野来考虑主题,与此同时进行学术交流的同时可能更接地气,更注重行业技术的融合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每年我们举办这样的会都有大企业抢着承办,会议过后专家学者和企业联手会推出一些新的技术和标准。

  我记得我们举办第一届研讨会,当时国家正在推广H钢,马鞍钢厂恰巧有一笔技术推广基金需要花出去,双方一拍即合。企业的资助让我们的会议的质量大大提升。我们资助一些专家和学生参会,为他们提供交流的平台和学习的机会,故此参会的人很多,效果非常好。没想到的是,陆续有许多大企业找到我们,主动提出承办并提供资助。为了办好会议,每一次我们都要组织业内专家针对业内发展态势以及热门的业内话题,提炼出大会的主题,有的放矢征集论文,开展学术和技术交流。譬如:2018年7月在河北沧州举办的第十八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得到了中国钢结构协会、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和天津市科学技术协会的大力支持。大会论文集共收录论文200余篇,370余名来自全国各地建筑结构领域的院士、大师、专家学者、企业和高校师生代表参会,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内容涉及结构设计、抗震技术、施工方法等诸多方面。十八届会议还未结束,下一届会议的地点和承办方就已确定,并已发出会议邀请。

  发挥团队技术优势,推动行业技术进步

  近几年,陈志华理事长带领团队将核心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有力地推动了行业技术进步。2017年8月27日—9月9日第十三届全国运动会在天津召开,作为大跨空间结构的先行者、理事长陈志华团队参与21座新建场馆、15座改造场馆中的13座场馆的结构设计、施工分析和结构监测,保障全运会13天比赛过程的顺利进行,彰显了“钢构人”在天津市城市体育建设中的才智和担当。从2014年至今,陈志华理事长带领团队向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共计110次,其中技术开发78次,技术咨询32次;合作的企业共计68家,其中国企45家;涉及工程项目100项,其中大跨度空间结构22项,组合结构40项,模块结构38项;其中服务会员单位共计90余次。同时,带领学会会员单位主编或参编各级技术规程6部。其中主编的《天津市矩形钢管混凝土节点技术规程》已发布实施;3部参编的技术规程已发布实施,其余2部在编。面对这样的业绩,陈志华是如何考虑的?其背后曾经发生了哪些故事?

  陈志华:我们是钢结构专业学会,天津市乃至全国许多钢结构建筑设计都出自我们之手,我们一方面要不断创新,推出一个又一个高水平的钢结构设计和建筑,另一方面要绝对保证这些建筑的安全,为此,我们肩负的安全责任十分重大。作为学会的理事长、钢结构领域的专家,天津许多钢结构建筑的验收和重大活动前,我都要签字保证建筑物的安全,为此,我一刻也不能松懈。

  在天津,很多地标性建筑像:天津博物馆、天津之眼、天津极地海洋世界博物馆、滨海国际会展中心等的钢结构设计都有我们的贡献,每一项设计作品的背后都要付出大量的心血,都有很多故事。天津理工大学新的体育馆是我国第一个百米级复合式索穹顶建筑。在弦支穹顶和张弦结构体系方面,我国的理论和实践水平多年来一直是落后于西方国家的,为扭转这样的局面,我们进行了大胆尝试和创新。令人欣喜的是我们获得了成功,成为中国在这一领域后来居上的标志。

  钢结构从设计到成为建筑实体,有许多环节,需要一系列标准、规范等,作为行业学会自然要肩负起这样的责任。正向您介绍的那样,我和会员单位主编或参编各级技术规程6部。其中主编的《天津市矩形钢管混凝土节点技术规程》已发布实施;3部参编的技术规程已发布实施,其余2部在编。

  聚集学会力量,做好公益事业

  在天津市社会福利院人们会看到:一座新搭建的天棚高高矗立,在它的遮挡下,不论刮风还是下雨,那里的残障孩子都可尽情地在院内玩耍。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其背后又有那些故事? 

  陈志华:2016年的一天,天津市社会福利院通过天津市社团局找到我,希望我们在天津市社会福利院大院设计一个天棚。我们到那里一看,偌大的院子一遇刮风下雨,那里的残障孩子就只好躲在小屋里不能出来。来到社会福利院得知他们的经费十分紧张,看到这些残障孩子我十分心痛。回来后,我召集相关会员单位先后去现场三次。经研究大家决定义务为福利院捐赠天棚。我号召研究生们出设计方案,没想到很快就交上来20多套方案,我们将这些方案送到福利院,福利院很高兴并委托学会帮助筛选,方案确定后,有的会员单位出钢材、有的出遮阳板,还有的义务帮忙建。大家齐心协力仅用三个月便完成设计和施工。天棚建好后,这些残障孩子们将他们亲手做的手工品作为礼物送给了我们学会。虽然这件事情很小,但是我们认为这是我们学会应当做的,也是我们的社会责任。

  夯实基础,用知识书写璀璨人生

  1983年陈志华是以河北省正定中学高考第二名的成绩考入天津大学土木专业的,尽管第三名、第四名考入了清华大学,但他从没后悔选择了天津大学土木专业。读研究生他师从有着钢结构领域“泰斗”之誉的天津大学教授刘锡良。从本科到博士他都是在天津大学完成的,而后他做了三站博士后,两站是在日本,最后一站又回到了天大。有人说,陈志华求学路漫长而扎实,正是这扎实的基本功。让他正式进入职场后,一发不可收。

  工作20年里,他系统建立了张弦结构体系分析设计理论及施工成套关键技术;建立了大跨度双螺旋单层网壳结构体系及其成套分析设计理论和矩形钢管混凝土住宅钢结构体系及其成套分析设计理论;探索并发展了大跨度复杂钢结构施工成形全过程分析及控制技术。主持完成了数十项重大工程科技攻关任务。他以排名第一的身份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特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4项,二等奖6项。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SCI检索126篇(他引429次),EI检索200余篇;出版专著和教材8部,主编、参编国家规范、行业规程和地方标准27部;以第一发明人获国家发明专利30项,其中获2017年天津市专利金奖1项。

  陈志华的经历让人们深刻体会到厚积薄发的含义。然而他是如何选择土木工程专业,又是如何耐得住寂寞,苦学博学的呢?在他的科研理论成果应用到实际工程中他的得意之作又是哪一项呢?

  陈志华:我是1983年参加高考的,那一年我化学考了99分,原想读化学。一直是学校校长的我父亲说,国家正在建设中,将来土木建筑需要大量人才,你就考土木建筑专业吧!我当时只知道天津大学土木建筑专业在全国最好,我就报了它。在天津大学土木专业我读完本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毕业后我到了中国兵器第六设计院工作。参加工作后我觉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应该走出去看一看,让自己获取更多的营养。为此,我先后在日本进了两个博士后工作站,对国际前沿的土木专业的设计和发展趋势又有了新的认识。在我导师刘锡良教授的劝导下,我又回到天津大学进了博士后工作站。我感觉,博士站制度最大的好处就在于博士后自由度大,想去哪去哪,可以选择你的环境和研究的方向。

  1999年天大博士站出站后,我留校教书。在这里我主持了国家重点基础发展研究 973 计划课题、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研究任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30 余项科研项目,以第一完成人的身份获得了多项国家和天津市的科技奖励。回想起来,这些成绩的取得和我们国家的发展以及天津大学提供的环境、平台密不可分。当然如若我没有以前长期的知识积累,也很难完成好国家交给的课题,也许就像人们常说的,厚积才能薄发吧。

  谈到得意之作,我比较看重的还是天津市地标性建筑——天津之眼(天津永乐桥摩天轮)、文化中心标志塔和天津自然博物馆。形似天鹅的天津自然博物馆 (原天津博物馆),这是我花了三年时间,从无到有,所有的工程设计确认都是我签字实施的。最后从建筑效果、技术含量到最终评价都是国内顶尖水平,大奖基本拿了一遍,是“中国百年百项建筑工程”之一。

  教书育人,人才辈出才是我最高兴的

  作为天津大学的博士生导师,陈志华培养博士和硕士80余名,是中国空间结构领域唯一获评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的指导教师。在天津大学评选的首届我心中的好导师活动中,共有十名导师胜出,他名列其中。身兼数职的陈志华是如何在百忙中,将学生培养的那么优秀?又是怎样在学生中获得这样好的口碑的呢?

  陈志华:我虽然身兼数职,其实我最在意的还是怎么让学生如何成长,将他们培养成有用之才。我获得过许多奖项,但我最高兴的是我的学生获得了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我最自豪的是学生们评选我为他们心目中的好导师。

  2007年以前还好,时间还很富裕,那时我就是一个教师,没有什么特别的,所以跟学生们接触时间很多,我随时可以找学生,学生也随时可以找我,我就在办公室呆着就行了。但是当我到了学校的行政部门工作以后,这个时间受限了。学校要求说一半一半,给行政工作一半,给教学工作一半,后来又要求百分之百给行政工作。那学生呢?学科呢?就这样解决,上班时间百分之百,上午八点到晚上六点盯住那边的事,剩下时间都可以管学生了。虽然经常加班,我依然感觉时间不够用,而且不能保证学生足够的时间;发现这个问题后,开始五加二,白加黑的工作,无论多忙都要挤出时间,利用周日或晚上把大家聚到一块,进行学术沙龙交流,开题、预答辩、学术报告、项目报告都在这个学术沙龙交流。沙龙的放开讨论,让学生充分发挥,过去张不开嘴,不敢提问题的,坚持要他必须提。经过这样沙龙培养的学生和以前没经过沙龙培养的学生完全不一样,学生去哪都不紧张了。

  这些年下来,我的学生陆续走上工作岗位,当了教授,成为业内的专家,在这次国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选的优秀毕业生中,我培养的学生有三个位列其中。

  学会理事长、博士生导师、学院院长,陈志华教授游弋在不同的角色中,并且样样干的都是那样的精彩。人们说,他是用他那结构大师的智慧构筑着他多彩的人生。(冯国梧)

天津市科学技术协会 版权所有 1996-2017 津ICP备13004064号-1

推荐浏览器:IE7.0,FIREFOX 建议浏览器分辨率1024*768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