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2018年,应急管理部、教育部、科技部、中国科协和中国地震局共同部署加强新时代防震减灾科普工作,2019年,天津市委市政府部署实施全域科普,天津市地震局制定防震减灾全域科普工作实施方案,安排开展社区防震减灾科普巡讲活动,在河西区完成“百场讲座进社区”,探索建立社区科普新模式。在此基础上,天津市地震局在全市范围内启动实施“千场社区讲座”行动计划,将利用3-5年时间,在各区集中开展防震减灾社区巡讲活动,把防震减灾科普知识送到社区居民身边。
二、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创新机制,强化政府主导作用
为了克服基层科普讲座自主性弱、选题碎片化的问题,在“百场讲座进社区”活动中,市地震局与河西区政府共同探索形成了“政府统一组织、地震部门支持、社区广泛参与、区域全面覆盖”的工作模式。由区政府安排专人负责街道、社区的统筹组织和日程安排,由市地震局负责选派专家进行授课,由社区组织居民群众积极参加,形成了良好的工作闭环和顺畅的协调机制。
仁湖里社区讲座
在活动启动仪式上,市地震局、河西区政府的分管领导同志对各街道、各社区进行了工作动员,为活动顺利开展拉开了帷幕。活动持续3个月,最终在河西区完成社区讲座122场,全区147个社区通过单独举办或与相邻社区共办等方式参加了活动,社区覆盖率达到100%,居民直接参与人数5000余人。
(二)组建团队,打造专业宣讲队伍
为了向社区居民提供专业的防震减灾知识,市地震局充分调动全局业务和技术骨干,在地震监测预报预警、地震灾害风险防治等领域,择优组建了由55名地震专家组成的讲师队伍,并进行了科普传播普及方法和技巧的培训。讲师队伍中,高级职称以上人员27名、硕士学历以上人员19名,保证了授课人员的专业性和知识性。
为了提升“百场讲座进社区”活动品牌影响,市地震局多次邀请中国灾害防御协会、中国老科技工作者协会地震分会的专家学者走进社区授课,老科协副会长何永年还在启动仪式上进行了专题授课。
现场指导应急避险演练
(三)营造氛围,增强科普宣传实效
为增强活动实效,市地震局组织制作了统一的宣讲课件模板,供讲师授课使用。创作的《家庭防震与应急》图书,详细讲述了震前家庭地震风险防范、震时科学避险,震后自救互救等知识,在各社区累计投放5000余册。编制的防震减灾宣传折页、小扇子和手提袋等宣传资料,在讲座现场累计发放12000余份,受到了社区居民的热烈欢迎。
活动期间,还借助报纸、电视、互联网、微信、微博等媒体和津云等各类社会媒体广泛开展宣传报道,发布讲课视频、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电子书、科普文章等,拓宽宣传面。各街道、社区还利用社区大屏播放地震科普短片、悬挂防震减灾宣传横幅、张贴防震减灾科普挂图等形式,进一步营造了良好的防震减灾宣传氛围。
三、经验启示
防震减灾科普“百场讲座进社区”活动,成功探索了以区为单位的科普全覆盖工作模式,建立了从区政府到街道、社区的“社区讲座”协调机制,调动了社会媒体和社区的科普主动性,初步形成了防震减灾科普活动品牌。主要有以下好的经验:一是要“拉起手来”做科普,要抛弃单打独斗旧思路、老方法,发挥部门专业优势和政府管理优势,形成工作合力。二是要“走进门去”做科普,要找准目标人群,主动走到群众身边,用群众便于接受、易于理解的方式实现“科普为民”。三是要“拿出花样”做科普,充分应用多种宣传手段,扩大科普传播效应,既让群众看得见、听得到,也让群众学得会、记得住。
四、工作展望
在河西区“百场讲座进社区”活动圆满成功的基础上,市地震局提出“千场社区讲座”计划,在其他各区推广社区巡讲活动,受到积极关注和支持,目前已有和平区、北辰区确定了2021年活动安排,预计社区讲座数量接近200场。预计到2025年,在全市各区主要社区完成科普巡讲,实现千场讲座目标,更好服务社区防灾能力建设,满足居民地震知识需求。
(责任编辑:刘睿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