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走进科协 学会学术 科学普及 决策咨询 人才服务 创新服务 机关党建 预决算公开
   您当前的位置 : 天津市科学技术协会  >  专题回顾  >  天津市全域科普典型案例事例  >  全媒体传播
 
天津海河传媒中心《我们爱科学》节目组——新闻每刻发生科普无处不在
2021-02-09 15:12:00   编辑:康昕宇

  亮点导读:

  新闻和科技都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力量。天津市科学技术协会和 天津海河传媒中心共同主办的科普节目《我们爱科学》通过从日常新闻中 挖掘线索,把科普和有热度的新闻紧密结合,努力让受众形成科学科普无 处不在的收听感受,在让全域科普充满时效性的同时,让听众觉得既有用 又有趣。

  一、背景

  天津市委书记李鸿忠在天津市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会议上强调:要抓好全域科普工 作,创新科普活动载体,提升工作实效,在全市营造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天津海河传媒中心作为全国省级媒体融合工作的标杆,旗下广播新闻中心发挥自身优势,从点滴新 闻中挖掘科普元素和亮点,营造全媒体融合宣传全域科普的浓厚氛围,让广大受众在日常生活中提高科普素养、形成创新意识,以科普宣传的实际行动,助力天津市加快科技 创新步伐,实现“一基地三区”功能定位。

  二、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找准“新闻眼”推进全域科普

  “新闻眼”是关于新闻敏感的一个形象比喻,指要有独特的事物观察能力和发现问 题的能力。找到容易被忽视的角度,并从中发现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我们爱科学》 节目自从开播以来,从日常新闻中挖掘线索,把科普和有热度的新闻紧密结合,努力让 受众形成科学科普无处不在的收听感受,让全域科普充满时效性的同时既有用又有趣。

  例如,2020年12年1日实施的《天津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公布后备受关注。《我 们爱科学》节目组通过市科协主动联系对接天津市垃圾分类处理中心,推出系列节目, 并形成每周五固定一期垃圾分类内容的小版块,目的是持续凝聚共识,增强大家垃圾分 类的意识和能力。部分市民一直有“我分类投放后垃圾收运车还是一股脑拉走”的疑惑, 这是“条例”实施前确实存在的情况。要想消除这样的误解,就需要科普本市垃圾分类 全链条的建设情况,专业人士通过节目介绍前端分类一一未来垃圾车分类储运一一垃圾 焚烧无害化处理一一回收再利用各个环节,另外高科技监管、一网统管数字化平台、大 数据互联网技术是如何加持助力垃圾分类工作等,通过科普让大家消除疑惑,更好的凝 聚共识,对“条例”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帮助。另外,为了做到“有趣”,节目中通过 互动方式进行提问,如家中不用的菜刀、用过的一次性餐具、家中植物剪下的枝条和枯 叶等都属于什么垃圾?让听众通过节目,逐步掌握垃圾分类的基本原则,提高未来的分 类能力。

  《我们爱科学》节目科普垃圾分类处理知识

  再例如,夏季进入汛期后,雨后积水问题是市民关注的焦点,也是媒体报道的重点。客观的说,如果瞬时降雨量大,部分路段的确会产生积水,其他报道一般都是从增强排 水能力,相关部门严阵以待作为切入点。节目组了解到,其实本市气象部门微信公众号“天 津天气”中有一项“积水检测”功能,实时更新众多监测点位积水深度,还能预测未来情况, 而这一切得益于物联网建设。于是节目组当天便来到气象局进行釆访报道,一方面让更多市民知晓这项功能,遇强降雨天气可提前查询尽量绕行,另一方面科普物联网技术是 如何发挥作用,助力智慧天津建设。

  在通过传统广播节目进行科普的同时,节目组还利用“天津广播”微信公众号等新 媒体渠道,推出一条图文报道,更加直观生动为受众呈现“黑科技”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节目播出后,多家媒体同行找到节目组,寻求气象局科技部门联系对接人,继续报道相 关内容。可以说,“新闻眼”成为《我们爱科学》推动“全域科普”工作的重要工作方法。

  (二)跟进疫情防控凸显广播科普节目优势

  从2020年1月24日,天津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节目组就时刻 关注本市疫情进展和防疫工作,当天播发市科技馆、滨海科技馆等场馆闭馆通知,第一 时间调整到“战时状态”,为避免假期市民集中前往,发生聚集,发挥了广播媒体响应 速度快的特点。节目组始终按照市委、市政府、市防控领导小组和指挥部的要求,主动

  发声,做好应急科普每一阶段工作,分别围绕:迷茫期一一我该做什么、焦虑期一一我 该信什么、信心期一一我能帮什么、复工期一一我该防什么展开系列报道。共制作应急 科普宣传带20条,均在全台十个频率滚动播岀,并被“学习强国”平台选用13条。

  《我们爱科学》抗击疫情特别报道

  此外,节目组还利用专家优势,以最快的速度结合疫情发展和抗疫工作进展进行科 普。例如“天津福尔摩斯般的流行病学调査”走红后,我们立即联系到天津医科大学专门研究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方向的牛凯军教授讲解“什么是流行病学调查”、“流行病 学调查对传染病研究的意义”。康复者恢复期捐献血浆治疗重病患者受到关注后,节目 组请到南开大学药学院郭宇副教授科普“血浆和普通血液的区别”、“血浆治疗是否需 要配型”、“淋巴细胞对研发疫苗的意义”、“为何康复者有二次感染可能性”……谣 言止于公开,同时更止于智者!智者必定是有一定科学素养基础的人。通过科普提高全 民科学素养的同时,广播节目“小快灵”的特点更是为众志成城,群防群控,联防联治 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媒体融合让科普更加立体多元

  天津媒体在全国媒体融合发展工作中走在前列,将广播、电视、报纸、津云互相打通成立天津海河传媒中心,令拥有“小快灵”优势的广播拥有了更大的舞台和渠道。传统日播广播节目《我们爱科学》利用“天津广播”“天天电台道”等大V公众号和新媒 体渠道,弥补了广播只能听不能看的劣势。

  2020年“世界智能大会”召开前一个月,节目组提前着手,通过市科协和其他渠道 分别与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市交管局、云账户取得对接。拍摄了一批科普题材视频, 内容涉及:探秘无人驾驶汽车、智能装备强警、大数据助力扶贫等,为本届在线上举办 的世界智能大会预热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围绕本届世界智能大会主题“创新、赋能、 生态”,我们还分别邀请京东智联云副总裁、麒麟软件副总裁等重量嘉宾线上视频交流, 从企业和科研不同角度进行解读,让尖端技术,前沿领域更为人所熟知。

  在中国创新方法大赛天津赛区的报道中,广播+新媒体再次体现融媒体优势。天津中新科炬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丹佛斯(天津)公司等选手以及大赛评委分别从各自角度为公众普及“TRIZ理论”的作用和意义,让看似晦涩难懂的创新方法在实践操作中 展现出非凡价值。比赛当天,通过“天津广播”“津云”等新媒体渠道,以图文形势呈 现大赛现场和新冠检测试剂盒等创新成果,矩阵式报道让科普收获更多受众。

  融媒体不是“一鱼多吃”,而是“一鱼同吃”,广播和新媒体创新融合联动,赋能 弥补彼此劣势,打造生态一盘棋,一家便能真正做到全媒体传播。

  (四)科普“思政课”弘扬科学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前形势下,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 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科普“思政课”就是节目创新的特 色之一。

  2020年是“东方红一号”发射五十周年,同时“天问一号”的发射也备受关注,中 国从航天大国逐步迈向航天强国。《我们爱科学》在4月24号航天日当天科普了航天 日的来历,简要回顾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号的研发过程。以此为契机,连续9期 节目科普航天知识,回顾中国航天历程。内容涉及:首次火星探测任务一一天问一号难 点和意义何在、为何要探测火星、在武清区布设成功的通联天线是干什么的、火星探测 和探月工程有什么区别等等。其中特意请到航天科技集团第五研究院天津基地管委会副 主任、航天神舟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正高级工程师那鑫等专家,用专业而生动 的语言,系统回顾了东方红一号研发过程中老一辈航天人的奉献精神。一个个生动的故 事,有科普,有细节,得到了听众一致好评。

  那鑫在总结中提到:“我认为东方红一号带给我们的意义就是使我们确立了中国航 天的精神。1999年,我们把中国航天的精神重新总结了一下,让中国航天的精神作为中 国精神能够传扬下去。中国航天精神作为爱国主义精神能够传扬下去,不光对中国航天 有影响,而且对整个中国的教育都有影响。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航天精神,核心是热爱祖国!”用科普节目唱好主旋律,讲好 中国故事,这就是增强“四个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的生动体现。

  《我们爱科学》节目自开播以来,收听率始终保持头部位置,稳定在0. 75%-0. 81% 之间,以第三方统计数据计算,月收听人数为97. 43万人,年收听达到1169万人次, 听众范围覆盖天津、北京、河北等省市,具有频次高、传播广、受众粘性强、融媒体渠 道广等特点。今年由于疫情原因,受众科普需求增加,收听率一度提升至0.8%以上, 预计超过1200万人次。另外,节目还通过“天津广播” “天天电台道”微信公众号和“津 云佟森工作室”等融媒体手段丰富展现手段,扩大传播范围,真正做到全媒体传播。

  三、经验启示

  回顾节目从开播一路走来的过程,我们收获了一些经验启示。

  一是找准科普的切入点。相比于以往更重视重要节点性科普宣传,《我们爱科学》 坚持从日常中找准新闻中的科技亮点,以及百姓关心的日常生活中的科普知识点,通过 “润物细无声”式科普传播,持续提高市民科学素养。正是由于科普传播切合实际,贴 合市民的点滴生活细节,才能让市民切身体会到美好生活离不开科学和科普,让市民群 众得到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二是主动岀击,扩大科学声音的影响力。面对如今新媒体、自媒体的发展,互联网 上出现了越来越多良莠不齐的信息,甚至包括一些伪科学信息,这更需要主流媒体主动 而经常发声。广播节目具有“小快灵”的特点,方便结合时事热点随时随地经常发声, 使权威的科普声音通过媒体达到事半功倍的宣传和引导效果。

  三是通过科普,讲好中国故事。节目不仅要传播科普知识,也承担着弘扬中国精神, 讲好中国故事的使命。新闻媒体与科协等部门合作,可以让群众了解更多更新的科技政 策,科技界舆情动向,用科普节目唱好主旋律,弘扬中国科学家精神,引导爱国情怀。 媒体的新闻敏感+科协专业资源高效对接,形成1+1>2的成果。

  四、展望与建议

  驻足回首即将过去的2020年,疫情的影响让线下活动成为了一个遗憾。前不久我 们发现了一部从百老汇引入版权的科学剧一一《物理秀》。在剧场中通过大型道具为青 少年和儿童展现物理科学的魅力之处,让节目组深受启发。2021年,希望联合天津市 科协等部门共同打造一部属于天津的科学剧,在各个剧场中打造“流动的科技馆”,启 蒙儿童科学兴趣,逐步完善,力争形成科普文化品牌。另外,通过参加中国科幻大会报道, 也给我们新的启发。《流浪地球》是2019年热播电影,并在全球不少国家上映取得佳绩。 传播中国文化需要共同的文化背景,而科幻恰恰是具备全球共通性的,科幻也是世界性 语言之一。《我们爱科学》将逐步设立科幻作品专栏,通过解读科幻作品中的科技元素, 力求增强青少年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天马行空”的想法变成“星辰大海”的梦想,通 过中国优秀科幻作品书写强国志。

  (责任编辑:傅彧)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天津市科学技术协会 版权所有 1996-2017 津ICP备13004064号-1  津公网安备 12010102000762号 
推荐浏览器:IE7.0,FIREFOX 建议浏览器分辨率1024*768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