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走进科协 学会学术 科学普及 决策咨询 人才服务 创新服务 科协“十大” 预决算公开
   您当前的位置 : 天津市科学技术协会  >  专题回顾  >  天津市全域科普典型案例事例  >  全领域行动
 
天津市民族和宗教事务委员会——科学决策 精准施策
引领民族宗教领域疫情防控工作
2021-02-20 14:45:00   编辑:岳桐树

  一、背景

  天津市现有少数民族常驻人口33万余人,信教群众近60万,宗教活动场所120多处。其中,宗教活动场所作为人流量相对较大的公共场所,人员聚集程度较高。特别是春节期间,群众前往宗教活动场所祈福迎新的情况更为突出。往年,仅大悲禅院在除夕夜就要接待十多万人前来祈福。今年除夕又恰逢伊斯兰教“主麻日”,有大量穆斯林群众到清真寺参加聚礼活动。如何依法科学有效做好民族宗教领域疫情防控,成为维护民族宗教领域安全稳定的当务之急。

  二、主要做法和成效

  市民族宗教委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的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秉持科学理念,坚持科学态度,遵循科学规律,团结带领广大少数民族和信教群众积极投身到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之中。

  (一)积极团结宗教界人士,采取果断措施消除风险隐患

  面对严峻形势,市民族宗教委连夜召开会议进行分析研判,坚决落实中央和市委决策部署,及时果断釆取“两个暂停”的措施,即从1月24日(农历腊月三十)零时起,暂停宗教活动场所对外开放、暂停集体宗教活动,从源头上杜绝宗教活动场所因人员聚集可能造成疫情扩散的风险。

  随即,市民族宗教委发扬连续作战的作风,领导班子成员分别带队,深入到宗教团体传达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市委部署,得到宗教界的充分理解和坚决支持;深入到全市重点宗教活动场所,详细了解场所内部消毒、人员防护等防控措施落实情况;深入到我市为西藏新疆等民族地区培养人才的内高班,对留津过年的近4000名少数民族学生进行慰问,发放防疫科普宣传材料,送去慰问品和防护用品,鼓励大家听从指挥,科学防疫;指导全市各区宗教工作部门加强全覆盖式的日常巡查,做到“日报告、零报告”,确保了我市民族宗教领域疫情防控科学有效推进。

  二)发挥新媒体宣传作用,引导民族宗教界作好科学防护

  市民族宗教委充分发挥新媒体在疫情防控中的宣传引导主阵地作用,及时向民族宗教界及广大少数民族群众、信教群众传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中央和市委有关疫情防控工作的决策部署。及时转发我市疫情防控工作相关报道,坚持正面发声、破除谣言;及时转发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制作的《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明白纸》和《怎样预防新型冠状病毒》小视频,消除群众恐慌;及时宣传口罩使用、个人及家庭消毒等科普知识,转发国家卫健委《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口罩使用指南》和人民网《别传了,这样消毒不管用》等内容,引导信教群众提高对疫情的科学认识,不信谣、不恐慌。

    市民宗委利用公众号开展防疫科普

  三) 找准宗教界科普工作切入点,凝聚民族宗教界科学抗疫合力

  在疫情防控进入“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关键时期,也正是佛教浴佛节、伊斯兰教开斋节、天主教基督教复活节等重要宗教节日集中的时间段,市民族宗教委在保持防范标准不降、措施不减的前提下,指导各宗教团体加强对全市宗教活动场所的管理,同时发挥宗教教职人员对信教群众的引导作用,通过阐释教义教规引导信教群众科学理性看待疫情,做好心理疏导和情绪疏解,指导信众在家中开展宗教活动,在社会上模范遵守防疫要求。同时动员全市民族宗教界弘扬“爱国爱教、乐善好施、扶危济困、护国利民”的精神,为疫情防控一线医务工作者和疾控人员等捐款捐物累计1000余万元。

  四) 开发创新科普产品,提升科学防疫效果

  市民族宗教委积极创新科普形式,充分发挥科普微视频在防控新冠疫情科普宣传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新媒体积极宣传市科普微视频大赛作品,凝聚科学防疫力量,指导群众科学防疫。调动机关党员干部支援一线的积极性,按照应下尽下、能下尽下的原则,在下沉社区一线做好值班值守的同时,承担起科普宣传员职责,向社区居民宣传防疫知识。7月下旬,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积极向好,市民族宗教委及时制定《天津市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期间宗教活动场所有序恢复开放工作指南》,指导各宗教活动场所科学防控,有序恢复开放。同时,借助信息化技术,开发宗教活动场所预约微信小程序,既便于宗教活动场所加强人员管理,控制人员流量和密度,减少人员聚集,又方便广大信众合理安排时间。

  三、经验启示

  市民族宗教委在疫情防控工作中,一是找准宗教界科普工作的切入点与结合点。深入宗教场所、宗教团体和广大信教群众中间广泛开展科普宣传,结合新冠疫情防控的契机,有效帮助少数民族群众和信教群众正确掌握疫情防控科学知识,减少感染病毒的风险,避免出现恐慌情绪,使广大信教群众相信科学,接受科学精神。二是将全域科普融入到宗教活动各方面。设计宗教活动场所预约微信小程序,有效纾解信教群众的恐慌焦虑,为群众提供便利。在重要宗教节日集中的时间段,运用新媒体等方式,及时向民族宗教界及广大少数民族群众进行科普、坚持正面发声、破除谣言。三是团结宗教界力量推动科普工作。发挥宗教教职人员对信教群众的引导作用,通过阐释教义教规引导信教群众科学理性看待疫情,做好心理疏导,指导信众开展符合卫生防疫要求的宗教活动。同时动员全市民族宗教界弘扬“爱国爱教、乐善好施、扶危济困、护国利民”的精神,实现科普工作与统战工作的结合。我市民族宗教界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科学的精神、科学的理念、科学的方式,同舟共济,众志成城,成为疫情防控的重要力量,树立了民族宗教界的良好社会形象。

  (责任编辑:傅彧)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天津市科学技术协会 版权所有 1996-2017 津ICP备13004064号-1  津公网安备 12010102000762号 
推荐浏览器:IE7.0,FIREFOX 建议浏览器分辨率1024*768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