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点导读: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疫情就是命令,科普亟需发声。
一方面防疫科普需求骤增,另一方面科技馆常规线下活动无法开展。对此科技馆立即启动应急科普机制,在市科协统一部署下,启动全域防疫科普,依托本馆已有资源,及时调整工作形式,线上线下相结合,承担起应急科普重任。
一、背景
为加大科学普及力度,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天津市正在全国率先打造全域科普示范工程。作为全域科普的重要载体之一,天津提出构建以天津科技馆为龙头,区级科技馆和各类专题科技馆为骨干,基层公共科普服务设施和社会机构为基层科普阵地的1+16+N公共科普文化服务体系。作为龙头场馆的天津科技馆常设展厅10000平方米,展厅常年举办各类主题展览、科学表演和科普报告会,是天津市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重要场所和开展科普宣传教育工作的主要阵地。
二、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疫”览全局,推出重头展览
传染病的流行,不仅损害人的健康,也催生了现代的公共卫生事业,推动现代医学技术和公共卫生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按照市科协统一部署,弘扬抗疫精神正能量的天津市科技工作者抗疫风釆展、普及新冠病毒和科学防疫的公共卫生常设展落地天津科技馆,为服务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复校全市工作大局,提供了有力的科普支撑。
1.举办天津市科技工作者抗疫风釆展
2020年5月30H,天津市科协主办的“不忘初心担使命,津门战疫当先锋”天津市科技工作者抗疫风釆展在天津科技馆揭幕。展览包括科学防控、患者救治、科研攻关、全域防疫科普、复工复产、科技志愿服务六部分,通过300余张图片,50余件实物展品,用鲜活生动的历史瞬间,记录有血有肉的科技工作者群像,讲述了科技工作者投身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天津故事,展览内容在全市引起强烈共鸣,并将由百花文艺出版社结集印刷。该展览开放以来,已陆续接待了市政协、市级机关工委、天津市疾控中心和全市大中小学等系统内外各类团体342个,受众人数109236人。市委书记李鸿忠于6月1日儿童节到馆参观后表示,希望充分利用展览向小朋友们讲好中国抗疫故事、天津抗疫故事,让展览成为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动课堂。
2.推出公共卫生展区
疫情发生后,科技馆在原有“认识自我”展区的基础上,迅速规划建设“公共卫生”新常设展区,于5月30日在“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主场活动中亮相。展区面积约160平方米,分为病毒知识、疫情防控、抗疫前线3个区域,共18件展项。展区以新型冠状病毒为切入点,通过图文、模型、沉浸式体验和多媒体互动等多种形式,不仅介绍了病毒和防控相关的科学知识,也力求向观众诠释生命与自然、疫情与防治、疾控与社会发展的内在关系。
展教人员依托新展区设计了与疫情相关的6个互动项目。例如,新冠病毒主题科普剧《洪荒之力》通过表现人类与新冠斗争并取得胜利的故事,反映了疫情防控内容,让观众了解人体免疫力的重要性,以及如何用积极的态度面对疫情。该节目于六一儿童节当日推出,表演现场气氛热烈,小观众们争先恐后的回答问题参与互动,节目受到了公众的热烈反响。“口罩的防护秘笈”活动结合当前疫情防控热点话题,用传染病传播的途径一戴口罩的意义一口罩的种类一口罩的组成介绍一防水测试和静电吸附测试等环节,配合图文介绍和现场试验,生动地向公众普及了口罩相关的科学知识,引导公众正确选择和使用口罩,达到最好的防控效果。活动受到了疾控相关部门和公众的一致好评,并获得天津市科普讲解大赛一等奖、全国科普讲解大赛三等奖,展现了科普工作在疫情防控中的有效作用。
“口罩的防护秘笈”
(二)见“疫”思迁,上线新媒体
一般情况下,展厅资源是科技馆展教工作的基础。自春节假期开始,科技馆因疫情临时闭馆两个月,员工远程办公,原有的活动组织方式无法实现。展教人员快速转变工作思路,从当前实际条件出发,即时将工作重心转移至线上渠道。
1.开展“星空天文社网上直播课”
天文科普工作是天津科技馆的老牌活动,迄今已有20多年历史。疫情期间,网上直播天文课教大家足不出户或在家附近就能领略天文美景,学习天文基础知识,了解星空宇宙的运动规律和观测方法,丰富了青少年在疫情期间的学习生活,做到“停课不停学”。直播课形式紧跟社会热点,影响范围扩大。
6月21日夏至日,我国境内迎来了十年来最具观赏性的天文盛宴一一日环食。为了让更多青少年能有机会亲眼目睹这一罕见的景象,科技馆举办了“夏至遇上日偏食”线上直播活动。与现场观测不同,直播通过天文望远镜实时呈现高清的太阳实时影像,记录了日面从初亏到食甚再到复圆的过程。
直播过程中,天文科普专家在线解读日食知识,答疑解惑,使既没有专业设备又不知如何观测的网友们足不出户轻松乐享日食盛宴。同时,科技馆联合全市二十多所学校免费发放日食观测眼镜,组织天文特色校进行非聚集性观测,开展天文摄影及征文比赛,参与人数超过6000人,受到公众的广泛赞誉,发挥了科技馆在热点科技新闻发生时的带头引领作用。
“夏至遇上日偏食”线上直播活动
2.打造公众号“科学向日葵”品牌专栏
为了让科学陪伴公众度过疫情宅家时光,科技馆公众号于2月17日开播“科学向日葵”专栏,分科学实验、编程、天文课堂、科学家故事4个子栏目,每周一、二、三、五推送,后期又增设每周四科普视窗,打造了公众手边的科技馆。节目釆用视频、音频、图文多种形式,至今巳开展42期,收听、收视超过50000人次。
3.推广科学实验挑战赛
疫情初期,科技馆落实中国自然博学科技馆专委会《开展“联动施策科普抗疫”全国科技馆联合行动》要求,参加《对抗疫情全国科技馆在行动科学实验挑战赛》。展教人员利用公众居家隔离时身边的日常物品开发小实验,共制作了科学实验小视频25个,从不同视角展示了视觉暂留、水面张力、摩擦力等知识点,将展厅里的知识通过简单的道具用视频“复活”。视频征集活动也带动了许多公众积极参与,孩子们纷纷录制小实验视频参与挑战赛,形成了良好的学科学氛围。
(三)持续扶贫,科普不掉线
2020年是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科技馆高度重视疫情防控常态下的脱贫攻坚工作,努力克服疫情影响,全力以赴推进科技扶贫。
1.深入甘肃开展扶贫捐赠活动
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进一步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科技馆赴甘肃省合水县和碌曲县开展扶贫捐赠,建立天文科普教室。分别向合水县乐蟠初级中学和碌曲县藏族中学赠送《走进天文》科普教材5000册、天文科普挂图5套100幅,专业天文望远镜1台、笔记本电脑及电子投影设备1套,同时还捐赠了由天津科技馆自主研发的天文科普课程课件8节、精品示范课1节。并分别深入当地举办了天文讲座、天文小制作和天文观测活动。这些科普活动和物资能够帮助对口帮扶学校提升科学教育教学水平,扶贫扶智,让更多的青少年接触到天文知识,接受天文科学教育,在他们心中种下科学的种子。
科技馆规拓部赴甘肃省碌曲县
2.持续面向基层村镇开展科技帮扶活动
开展对武清区大白马港村和东柳店村的科技帮扶活动。开展天文课“神秘的太阳”、天文观测、创意手工反冲小车,还为孩子们赠送了《中学生学天文》图书。走进蓟州区穿芳峪镇小穿芳峪村和英歌寨村,将丰富的科普课程、科普动手做和科普资源包带到了基层乡镇。丰富多彩又“接地气”的活动让公众在互动与参与中了解科技、认识科技,有效提高广大群众的科学素养,进一步弘扬科学精神,促进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协调发展。
3.关爱留守儿童公益活动
开展了三次“鲁冰花关爱留守儿童公益活动”,落实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和民政部等10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困难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意见》的有关精神,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不足的缺憾,经过精心策划,为宝氓区、宁河区的留守儿童准备了科普剧、天文课、创意DIY、赠送科普图书等活动,共300名孩子参加,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经验启示
备豫不虞,为国常道。人类终将战胜新冠肺炎,但下一次突发公共事件总会到来。
科技馆展教部门要从体制机制上培养应急应变能力,做到“实时、准确、权威”,一是强化顶层设计,统筹科普资源布局,形成应急方案。抓住关键时机,立足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知识,推出的科技工作者抗疫风釆展和公共卫生展体现了在重大考验面前的政治站位和责任担当;二是注重日常积累,尤其是在传染病、气象、地质、水文、环境污染、交通事故等易出现突发事件的领域,与相关部门或机构科研人员建立常规交流,以备迅速调用整合;三是要畅通内容发布渠道,在网络平台持续发布高质量科普内容,培养网络关注度和信任感,扩大科普宣传的范围和影响,增强全域科普效果。
(责任编辑:刘睿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