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走进科协 学会学术 科学普及 决策咨询 人才服务 创新服务 机关党建 预决算公开
   您当前的位置 : 天津市科学技术协会  >  专题回顾  >  天津市全域科普典型案例事例  >  全领域行动
 
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多方共建 实现科普成效倍增
——天津自然博物馆打造“第二课堂“
2021-02-24 10:05:12   编辑:岳桐树

  亮点导读:

  在新时期,天津自然博物馆主动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积极打造学生“第二课堂”系列活动,为提升青少年科学素质发挥作用。几年来,自然博物馆投入240余万元,开发科普表演、科学课程、科技展览、系列科普讲座、科普研学、线上科普平台等形式多样的活动,通过进校园、进社区、进机关、进网络等渠道,在普及科技知识的同时,大力弘扬传播人文精神,营造出爱国家、爱科学的良好氛围。

  、背景

  天津自然博物馆创建于1914年,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馆藏资源。作为公共文化服务和科普教育阵地,天津自然博物馆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公众进行科学普及、提升科学素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和时代担当。近年来,天津自然博物馆依托自身资源,积极响应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关决策部署,落实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大力推进全域科普工作的实施意见》的要求,以开发学校“第二课堂”课程为主要抓手,走进校园、走进课堂,对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思想、提升公民科学素养方面发挥着自然类科普场馆的独特作用。

  、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加强馆校共建,做到“三进活动”常态化、特色化、多样化

  为搭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融合的合作平台,推进全域科普实施,近年来自然博物馆共与32所学校进行馆校共建,其中小学20所,中学12所。自然博物馆累计经费投入247万元,进校园205次,开发课程83个。把自主创作介绍老一辈科学家事迹的展览《走近科学家,逐梦新时代》送进学校,把自然科学知识课程《生物多样性之特殊的朋友》《地球演化史》等搬进了课堂。课程内容不仅包括了自然科学、人文历史、社会文学、科学技术等方面,而且蕴含了民族精神、民族气节和优良道德的培养和传承,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

  天津自然博物馆教师科普讲座

  二)承担社会责任,拓展青少年教育服务空间

  除服务学校外,自然博物馆主动承担科普的社会责任,拓展社会教育空间。关注社区、关注特殊场所的青少年教育等。2020年暑期,我们将科普课堂主动送进新兴街卫华里社区,给社区里的孩子们送去了丰富多彩的课程。自2019年起,我馆主动与天津市未成年犯管教所建立联系,把课程送进未成年犯管教所。特别是疫情期间,我们把自然博物馆和北疆博物院展览通过视频录播形式送进未成年犯管教所,让高墙内的犯了错的孩子们重新点燃起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科学、热爱自然的热情,争取早一天获得自由。

  自然馆组织学生开展野外观测

  三)坚守好主阵地,开启“第二课堂”别样乐园

  近年来,自然博物馆平均全年开展免费讲解近千场、科普活动300余次。每年举办冬、夏令营,小讲解员训练营、博物馆奇妙夜、职业体验营等特色品牌活动,充分运用博物馆的资源,在寒暑假期间为青少年营造一个寓教于乐的科学营地。馆内开设的科普讲堂以传播自然科学为宗旨,面向公众开展公益科普讲座。自然博物馆特色的科普剧也成为来馆参观的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一,已演出近300场。剧目注重科学知识的融合,传递了儿童成长心理教育、环保教育等多种科学理念,融合了增强自信、关爱他人、勇敢冒险等多种人文精神。

  每逢中国传统节日、自然类纪念日,我馆都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和科普宣传和教育活动,让孩子们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科普知识、传统文化,每次参与人数都很多,教育效果显著。

  四)围绕国家战略,开展特色研学活动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2018年,我馆联合河北博物院、首都博物馆举办了“文化一体,绿色未来”京津冀研学活动2019年,根据我馆北疆博物院的特色,我馆与周口店遗址博物馆、河北阳原泥河湾博物馆举办了“挖掘历史,传承精神”京津冀研学活动,让孩子们感受了京津冀自然和人文的魅力,体验考古发掘的乐趣和文物保护利用的重大意义,领悟老一辈科学家“心之所善,九死未悔”的科学精神。

  2020年9月,在甘肃庆阳出土发掘第一件旧石器100周年之际,我们先后组织了两批次30人的研学队伍,赴国家级贫困县甘肃庆阳华池县中小学、庆阳市中小学等学校,开展《文化自然,科技强国》研学课程进校园活动,先后为当地7所学校及博物馆讲授课程50场,受益学生超过3000余人。

  五)积极应对疫情,全力开展线上服务

  2020年春节伊始,疫情突如其来,我馆迅速调整疫情闭馆期间的工作思路,创新服务内容和形式,多渠道开展线上公共文化服务。近一年来,我们积极推出云展览;与多家知名网络平台签约合作,开展网络直播活动;开展网络爱护野生动物绘画比赛;组织志愿者为抗议发声;大力普及防疫知识;与140多家科普场馆联合开展抗疫宣传与有奖竞猜活动;为援鄂医护人员及子女举办“五一”博物馆奇妙夜专场活动。我们积极建立自然博物馆与学校、社区的联系,通过连线等方式,先后将“自然微课堂”和各类科普小课程送到农村学校,由学校按年龄、年级或不同学科类别,提供给学生收看。疫情以来,各类线上活动参与量达200余万人次,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利用自然馆微信公众号 平台开展科普教育

  、经验启示

  第二课堂教育作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手段,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和生动有趣的教育方式,提高了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对自然科普的热情和兴趣,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

  通过几年来的实践,我们认识到“第二课堂”并不是“第一课堂”教学的简单补充,它更应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提升动手能力、批判性思维习惯养成等方面发挥作用。基于这样的定位,自然馆打造的“第二课堂”所发挥的作用、体现的价值得到了充分认可。同时,通过开展活动,我们也意识到全面更新观念是科普教育首当其冲的工作,而且更新观念的对象应包括学生、家长和学校。特别是家长和学校,给予第二课堂活动相对完整而充裕的时间支持和配合,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对个人综合素质提升大有裨益。

  青少年的科普教育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了肩上的责任和使命,科普工作任重道远。我们坚信,只要不断努力,就一定能够最大程度的完善自然博物馆的科普教育功能,发挥科普教育基地的作用,促进青少年的科普教育结出更多硕果。

  (责任编辑:马宁)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天津市科学技术协会 版权所有 1996-2017 津ICP备13004064号-1  津公网安备 12010102000762号 
推荐浏览器:IE7.0,FIREFOX 建议浏览器分辨率1024*768以上